【摘要】目的:研究莫西沙星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加快患者康复提供支持。方法:选择本社区医院收治的9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后,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莫西沙星治疗,评价两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效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阶段,采用莫西沙星具有可行性,与常规用药方案相比,该方法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能在更短时间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莫西沙星;治疗效果;临床症状
前言: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在医院外出现的肺实质感染炎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造成直接伤害,并降低生活质量。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发病急的特征,且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等为主要症状,随着疾病发展,可能会出现休克、缺氧等严重症状。本社区医院在治疗阶段积极采用莫西沙星,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满意,详细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医院收治的9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本组病例入选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5月,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51.63±7.42)岁。对照组患者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0.77±6.8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本次研究中患者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依从性差或者精神类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奇霉素治疗,生产单位: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924,0.5g/次,2次/天。实验组患者接受莫西沙星治疗,生产单位:南京优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39,0.4g/次,1次/天。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一周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为:(1)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且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炎症病灶完全吸收;(2)一般缓解。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影像学检查发现炎症病灶部分吸收;(3)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各项症状的消失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卡方值检验差异;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值检验差异,当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结果
比较两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效果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相关资料见表1。
.png)
同时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显示,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资料见表2。
.png)
3.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医疗卫生问题,社区医院作为主要治疗场所,其治疗效果对患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当前研究发现,造成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肺炎衣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所以在临床治疗阶段,需要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取抗生素治疗。但是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滥用,导致呼吸道病原体的耐药性逐渐加重,这已经成为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改进已经势在必行[1]。
本社区意见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积极推广莫西沙星方案,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满意,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莫西沙星治疗后,无论是治疗总有效率还是症状改善时间等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均证明莫西沙星具有满意疗效。
莫西沙星是作为新兴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于衣原体、支原体以及革兰阳性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有助于加快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莫西沙星抗菌机制作用为: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Ⅱ与拓扑异构酶Ⅳ,而拓扑异构酶可以直接控制DNA拓扑与复制过程,因此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期间,使用莫西沙星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所以能够避免常规药物中的失效反应,最终取得满意效果。也有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与头孢呋辛酯、克拉霉素等药物相比,莫西沙星在临床和细菌学上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因此该药物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的细菌转阴率,所以可缩短患者的发热时间、咳嗽时间等,最终加快患者临床症状改善[2]。
综上所述,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阶段,使用莫西沙星注射液能够确满意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树霞,王平.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9):48-49+52.
[2]张冬梅.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20,17(0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