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沟通技巧对于护理满意度和护患纠纷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3期   作者:周梦华
[导读] 探讨在儿科护理中,沟通技巧对于护患纠纷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在儿科护理中,沟通技巧对于护患纠纷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儿科患儿,采用随机的方式分成两个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一般护理,对照组在一般护理上添加护患沟通技巧,通过家长进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组对比后,观察组满意率为86%,对照组满意率为94%,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其次,观察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0.28%,对照组的发生率为0%,。结论 在儿科护理中增加沟通技巧可以提升护理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影响护患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儿科;护理满意度;纠纷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因为孩子本身的恐惧和家属产生的焦虑情绪,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沟通障碍也是造成护患纠纷的关键原因所在。因此,为了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让患儿跟家属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跟认知,避免双方冲突的加剧。通过实施护理服务措施,在护患沟通上再进一步的加强,可以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儿科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14名护理人员分组进行相关护理,年龄均在26岁至36岁,平均年龄26岁,两组学历、年龄、工作能力没有太大差异,护理服务为统一标准。对照组男患儿26例,女患儿24例,年龄在6岁到13岁,平均年龄为7岁。观察组男患儿28例,女患儿22例,年龄在5岁到12岁,平均年龄为7岁。两组基本资料没有太大差异且均已获得家长签署同意书,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为患儿提供常规护理服务,包括察看病情、量体温、常规检查、静脉注射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强了护患沟通,并选择一个有利的沟通时机,同时,儿童在了解自身情况后,不容易形成较强的主体性。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沟通的主要对象是孩子的父母,但在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之前,也要适当选择一个有利的时机。孩子第一次住院,忙于护理,没有进行有效沟通,沟通跟健康教育对护理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治疗前进行干预性护理治疗是必要的,首先要跟家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模式和效果,让护理后的治疗能够展开。向孩子的父母说明治疗和护理措施的重要以及有关护理内容的科学性,使孩子的父母能够了解基本的护理过程和方法,以避免误解了解后期护理过程中的偏差。合理使用解释性语言是非常必要的,是为了建立对患者对护理过程的反应的信任。因此,在护理沟通中,要认真听取孩子家长的意见,探索双方沟通的基础,尽量避免因误解而引起的护理纠纷。同时,建立儿童心理支持,可以保证儿童积极配合护理治疗,不影响治疗进度,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如果儿童的疾病需要在长期系统治疗中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此期间还应通知儿童的家庭成员治疗费用,如果儿童的家庭成员有沉重的经济负担或负担不起治疗费用,医务人员应进行适当的信息调整。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了解目前家庭成员的紧急救治情况,还要确保没有孩子的父母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避免双方出现意见分歧的通知,为了避免孩子和家长因对疾病缺乏了解而产生的心理焦虑和恐惧,尽量避免在说明治疗方案时产生任何纠纷。
         1.3观察指标 增加护患沟通技巧后,通过家长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评估护患纠纷发生率。
         2结果 观察组满意率为86%,对照组满意率为94%,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其次,对照组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0%,观察组为0.28%。
         3讨论 护理工作中,从出生到14岁的孩子都是作为护理对象,在大多数医疗机构,常规护理是复杂的。在处理病人的病情时,沟通也不例外,14岁以下的孩子往往易怒、多动、情绪波动大。如果不能安排更多的护理人员从事日常护理工作,很容易形成对儿童及其家庭护理工作的误解。因此,护理人员与儿童家庭之间缺乏沟通,相当于护理纠纷的一线,无法达成共识,当儿童家庭成员不相信护理工作时,更容易主观地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低技术水平的认知错误导致冲突的加剧。基于以上原则实现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有必要分析清楚可以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并且运用相关语言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这就可以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因此,对护理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主要服务意识和相应专业水平都要有所提高,这也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有效措施。培养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要从了解儿童心理为本,以孩子家长心理的掌握为前提。要对日常护理工作有高度的关怀和耐心,护理服务意识要提高,避免护理纠纷,让家长对护理工作多一份信任跟理解。在专业层面,我们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特别是护理操作规范化的过程,需要建立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避免增加孩子的痛苦,延误或加重疾病的发展,避免因不专业或失误而引发纠纷。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提升就能更好的展开护理工作,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儿科护士实施语言技能培训,指导其掌握必要的心理护理服务技能和沟通技能,以避免双方沟通障碍和护患纠纷。在治疗过程中,当孩子不积极配合治疗时,孩子的紧张或恐惧来自于孩子自己。注重对孩子的日常照顾,与孩子有效沟通,运用恰当的语言鼓励,赢得孩子的信任。减少儿童的心理恐惧,避免因儿童治疗不协调而引起家庭成员情绪波动,只要儿童没有心理压力,家长的心理情绪能稳定下来,才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保证护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4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照组满意率为94%和观察组满意率为86%来看,在儿科护理中增加沟通技巧可以减少护患纠纷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福贤,李素云.儿科护理中护患沟通技巧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8,000(043):221.
         【2】郭放,潘晓梅.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C]//吉林省护理学会学术年会暨护理技能培训班.2008.
         【3】邱荷岚.儿科护理过程中沟通技巧的应用与重要性[J].健康周刊,2017,000(020):119-120.
         【4】余建军.儿科护士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技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026(006):52-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