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实施评价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张玉娟
[导读] 摘要:土地整理是现阶段确保我国耕地总量平衡的重要措施,也是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

        广东省地质测绘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800
        摘要:土地整理是现阶段确保我国耕地总量平衡的重要措施,也是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土地整治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基于此,本文对旱地改水田的实施评价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给旱地改水田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实施评价
        1.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实施评价概述
        土地整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支持,它指导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土地整理理论应该是土地系统相关学科理论体系整合的结果。
        1.1土地整治特征
        (1)技术性:土地整治项目从立项开始,到项目区可行性研究、项目区规划设计、项目区建设,直至项目竣工验收和后期评估,都需要专业技术来操作。土地整治完成后的效益评价包括数据收集、指标选择和评价体系建设,确定权重方法也是一项技术性工作。
        (2)系统性: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对象不仅是土地层面,还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系统。此外,土地整治与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建设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应系统考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的效益评价,确保土地整治效益达到最优。
        (3)目标多样性:土地整治首先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地方经济效益;其次,土地整治还能缓解人地矛盾,切实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再次,土地改造可以改善区域人居环境,有利于新农村的开发建设,提高社会效益;最后土地整治工程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沟渠、道路,实现景观生态效益。
        1.2土地整治实施评价概念
        土地整理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是指按照国家或单位制定的有关标准,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一定时期内土地整理规划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一般来说,评价方是国家、单位或个人,评价对象是土地整治规划项目。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环境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土地整理评价包括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土地整治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不仅能够加深对项目实施情况的了解,而且还能落实政府和国土部门的具体工作,对开展土地整治,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土地整治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从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旱地改水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并进行了优化处理,为旱地改水田的改良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1.3旱地改水田概念
        旱地改水田是土地整治的一项活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占补平衡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了“一地一补”措施,实施“最佳”与“水田”相结合,促进土地质量、数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耕地质量、数量和生态的艰巨任务下,旱地改水田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
        在征求农民意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排灌设施、田间道路布置、田块平整等工程手段,将排灌设施不完善、生产效率低的旱地改为水田。旱地转水田可以解决耕地的占用、补偿和平衡问题,也可以解决耕作效率问题。旱地转水田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将耕作效率低、生产效率低的旱地改造成水田,改善农田生态系统。
        2.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实施评价与分析
        2.1旱地改水田土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全面独立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具有代表性,充分反映研究区域的情况和变化,不能反映景观的一面,指标应相对独立,不能相互干扰。
        (2)科学性原则:所选指标的计算应符合逻辑要求,达到一定的精度,并准确反映区域变化。
        (3)可行性原则:选定的指标考虑是否可以操作,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要求。选择简单而有代表性的指标是评价景观格局综合状况的基础。
        2.2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实施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研究区整治前后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和了解,为了使旱改水整治规划布局能够更合理优化,对整治的土地开展土地整治实施,项目实施评价流程如下图所示:
 
        2.2.1指标选取
        土地整治实施评价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上述三个原则。为了更好、更直接地反映评价结果,我们需要选择相关指标,选择最适合本研究的指标。基于上述旱地改水工程实施评价的理论基础,项目布局主要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需要,在规划建设中尽量减少对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干扰,实现“三生”环境的改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土地景观格局、土地质量和土地可及性三个方面构建了旱地改水田的评价指标体系。土地景观格局是反映研究区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的指数;土地质量主要是通过指数反映耕地质量的情况,耕地质量的提升与降低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农作物的产出情况;土地通达度反映沟路渠在田块之间的影响,对田块农作物的播种、收割、运输、灌溉、排水等有相关的影响。
        2.2.2指标量化方法
        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实施评价指标量化方法如下:
        (1)土地景观格局指数中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聚集指数、最大斑块面积占比、景观形状指数通过 fragstas4.2导入现状图、竣工图 tif 数据一一计算得出。
        (2)土地质量指数平均坡度级别和土地利用等别通过提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通过 Arc GIS 属性表提取得出。
        (3)土地通达度指数道路通达度利用田间道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利用arcgis 叠加分析测算道路到达的田块数量,算出这些田块数量占总田块数的百分比;灌排通达度利用灌排沟渠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利用Arc GIS叠加分析测算沟渠到达的田块数量,算出这些田块数量占总田块数的百分比。
        3.旱地改水田整治质量提升建议
        3.1加强土地整治的维护与监管
        加强项目组织建设管理,完善土地整治实施监督制度。目前,对工程修复过程和修复后的维护和监督还不够严格。要明确监管责任人,使土地整治落实有保障、落实到位,使建设有监管、竣工有保障、后期有耕种。土地整治完成后的养护,可能需要及时处理。整治后,由于沟渠、道路、水渠等自然环境的破坏,往往造成耕作不便,需要及时修复。后期维护和监督是保证土地整治社会效益真正实现的重要措施。
        3.2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旱地改水田工程建设标准》的要求,规划设计整治区,并有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由于存在占用耕地的道路、渠系设施等因素,会对村集体或个人进行改造,对严谨的规划设计方案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要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前提下,增加道路通行和排灌通道是一项重要措施。只有道路通行和排灌通行达到100%,才能更好地满足标准要求,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农作物的种植产量。
        总之,在对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实施评价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评价,才能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静.重庆丘陵山区旱地改水田工程关键技术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2]韩青.旱地改水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以江西省安远县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