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 任晓伟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建筑模拟》2020年第8期   作者:任晓伟
[导读] 中国地域范围分布较广,不同地区自然资源与地理区位有所差异,地质灾害对我国不同地域产生较大影响,土地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项目施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频出现,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征,地质灾害管控面临诸多问题,从而导致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所以,项目施工应根据地质灾害诱因与特征来进行,项目施工前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地质灾害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身份证号:2327241987****0773
        摘要:中国地域范围分布较广,不同地区自然资源与地理区位有所差异,地质灾害对我国不同地域产生较大影响,土地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项目施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频出现,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征,地质灾害管控面临诸多问题,从而导致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所以,项目施工应根据地质灾害诱因与特征来进行,项目施工前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地质灾害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成果;分析结果
       
        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主要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主。泥石流是指长时间的暴雨天气致使雨水量骤增,最终爆发山体洪流,洪流中掺杂大量的泥沙与石块,因此,泥石流灾害主要出现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或丘陵地区,人们大肆开采与砍伐树木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滑坡是指边坡地势不同,人们在坡脚施工或砍伐树木,雨水侵蚀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山体滑坡。例如,在道路附近从事开采工作会严重破坏地质结构,这是山体滑坡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2 具体的灾害类型分析
  2.1崩塌、滑坡
  地质构造重塑是因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已经断裂的地质构造能够使斜坡岩体不断发育,从而产生大量的裂缝。在裂缝的作用下,斜坡岩最终会变得“支离破碎”。此时,岩体的风化程度也将被得到进一步强化,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斜坡的稳定性,从而加大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外界条件的变化则是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直接刺激。暴雨、暴雪及洪水等异常天气发生时,大量的地表水及地下水将会持续涌入斜坡,此时岩石的抗剪切强调将会进一步受到影响并最终引发崩塌、滑坡。采矿过程中所进行的人为爆破作业更能够引发这类灾害,前文中提到的案例中,投入使用前三年间,各类崩塌及滑坡便发生了194次,因此对这类问题需给予高度重視。
  2.2泥石流
  泥石流是依托大量水源产生在沟谷、山坡上并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物质的特殊洪流,属于高密度固体及液体混合颗粒流[1]。石英石等资源的开采中存在的不合理开挖,不合理弃土、弃石,乱砍乱伐等问题均有可能会在矿山引发泥石流。
  2.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即地表岩层、土体在人为作为下发生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形状各异的塌陷坑的动力地质现象。随着矿采的逐步深入,矿山原有的地质稳定性已经被打破,因此地面塌陷也是矿区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施工前,岩土工程师需要对本区域内的土壤、岩石性质、断层分布和地下水状况进行判断,必要时要需要制作出相应的力学模型结构。而上述因素则是在矿山开发之后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因此依托岩土工程施工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具有相对显著的优势。
        2.4滑坡的活动规律
  (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

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3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危害是从地理环境的特点、复杂性、独特性、强度大、类型多、频率高、分布广、我国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以及我国的人口数得来的,这些条件众多,又不好分析,从而给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带开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实际地质灾害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变形。
        3.1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切坡的人工原因和河流冲刷的自然原因,滑坡的特点是:
  ①离水源越近,地形高差就越容易产生,且高差就越大;
  ②造山带的地质区,例如断裂带和地震带;
  ③岩石和土块越多就越容易发生滑坡;
  ④暴雨地带和强降雨地带的雨量越大就越容易发生滑坡。
        3.2崩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滑坡的出现导致岩土不结实、中空现象陡坡的裂痕,从而引发稳定性、破碎性以及移动性都大范围降低,它的特点是:
  ①矿产的过度开采;②道路边坡的工程开发;③渠道的渗漏和水库的蓄水;④填土的堆弃和堆渣:⑤震动的强烈发生。
 3.3泥石流的出现会带来大量的石块、泥砂等固体化洪流,从而造成地质灾害的出现,它的特点是:
  ①开挖的不合理;②弃石、弃渣以及弃土的不合理放置;③乱砍乱伐。地面变形由城镇地面的塌陷、他显得规律以及人工活动所形成。
        4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4.1地质灾害的加强
  地质灾害的加强是指完善地质灾害的勘查作用,明确知道我国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灾害点特点、灾害的发育状态以及灾害的分布情况,并从全国进行地质灾害的检查,让检查深入到所有环节。勘查主要是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度、性质、稳定状况、成因、规模、边界以及变形机理等,从而全面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分布以及种类,实现了地质灾害预警中数据信息的建立。
        4.2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指通过我国自然环境的治理、保护和防护措施,使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活动率、发育条件得到减少或者制止。地质灾害防护的基本措施是通过对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工程建设活动、水源资源、区域条件、科学技术以及资源开发的分析得出,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就需要大范围进行涵养水土、植树造林、宜林则木、治山治水、宜牧则牧以及宜农则农,保证水土流失的想象减少或者制止。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普遍增加了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如各种工程活动和资源的开发,导致我国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且因为此种原因所引发的地质灾害正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本文对全面阐述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并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进行了描述,最后给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少辉,侯新春.浅谈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
  [2]王克峰,胡旭峰.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3]褚晓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与防治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8(9):106-107.
  [4]樊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华北国土资源,2018(3):5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