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腾升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摘要:基于目前我国社会的不断更新,愈来愈多的建筑项目也在逐步发展,由于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作为建筑施工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施工用料,其作用及功能与整个建筑工程都存在密切关系,对整体的工程建筑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为有效保证建筑施工能安全稳定的开展,相关施工单位应加强混凝土用料的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开展深入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有效措施
引言:建筑工程,作为满足人们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设施,其建设使用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了所处地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目标达成与否。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处理技术易受所处环境、人为以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混凝土麻面、蜂窝以及裂缝等病害。为对其影响进行控制,相关建设者应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如此,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技术就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状态,服务于所处行业的快速发展进程。
1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环节中的不足之处
1.1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受温度因素限制出现裂缝现象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由于室内外的气温存在明显差异,受到物理因素热胀冷缩的原理使混凝土内部的结构出现膨胀现象,导致了建筑物的外表存在皲裂现象。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的大小随温度的不同也随之改变。为了有效避免出现这种不良现象,施工人员在对混凝土施工用料进行充分搅拌时适量添加缓凝剂,主要作用是使其在搅拌过程中能延长水泥水化时间,从而减少了混凝土遇温度变化出现裂缝现象。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混凝土建造结构不出现变形现象,可在混凝土中少量添加钢筋和纤维组织。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为了避免混凝土在施工中的灌浇温度过高,可以运用液压活塞形式的混凝土泵进行施工,从而降低了由于温度导致的建筑表面出现的裂缝现象[1]。
1.2混凝土在施工中由于沉降问题导致裂缝现象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通常出现由于建筑地基的土质存在不匀和松软现像以及在沟槽回填时浸水、回填密度达不到要求,从而导致了建筑出现沉陷缝隙。在建筑过程中安装的模板强度与标准要求不相符,或者施工模板支撑装置的间隙大于标准要求均会造成建筑出现沉陷裂缝。尤其寒冷天气中,回填的土质中存在冻土现象,在冻土经过化冻后会导致支架模板出现沉降的不匀,造成了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结构出现裂缝的不良现象。由于沉降出现的裂缝大多都是较深且具有贯穿性的缝隙,缝隙的走向趋势与沉降问题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与地面角度呈90°或45°,较大的沉降裂缝会导致混凝土建筑出现错位现象。随着地基变化的稳定,裂缝的错位情况及宽度不再因温度的变化受到影响,逐步进入稳定状态。
1.3混凝土施工中由于干缩现象导致的裂缝问题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针对混凝土的养护环节完工后的一定时间段内或是浇筑施工完工7d后出现的干缩性裂缝,其不良现象能导致混凝土抗渗能效降低。由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水分蒸发程度不一致,是导致干缩性裂缝的主要因素。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员应将水与灰等施工材料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从而降低出现干缩性裂缝的不良现象[2]。
2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要点
2.1混凝土施工用料的比例调配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有效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及成本在预算内,施工技术员应加强注重针对施工材料以合理比例进行调配。由于在施工中混凝土的含水量与理论数值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混凝土进行搅拌和施工之前需要专项技术员进行合理配比,并精准计算混凝土的用量,并将计算误差控制在施工要求的范围内。此外,施工人员应结合选用的配比值再进行合理调节,有效保证混凝土的比例调配能符合施工的标准要求,从而实现了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提升。
2.2混凝土的搅拌技术
在混凝土施工进行中,首先明确了混凝土的比例调配再进行对混凝土的搅拌工作,同时施工人员应对搅拌的时间及力度进行严格把控。除了冬季时搅拌时间通常在3min以内,其余三个季节都可在2min左右。
2.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其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浇筑过程中,要保持浇筑的规范性,避免混凝土拌合料出现分层与离析等现象。混凝土卸料的高度需要控制在2m以下,竖向混凝土结构拌合物浇筑过程中,其高度需要控制在3m以内,在浇筑过程中,要结合工程的具体要求,配合串筒、溜管等下料浇筑方式。
(2)如果是竖向结构的混凝土浇筑,为保障浇筑的整体质量,在浇筑前,需要在混凝土结构底部填充厚5~10cm的水泥砂浆。在浇筑的过程中,需结合浇筑的高度等要求,做好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等的控制,必要情况下要对混凝土配合比等加以调整与优化。
(3)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实时观测模板、支架、钢筋等的具体情况,避免出现变形、位移等情况,一旦出现这些问题,要立即停止混凝土的浇筑,并对相关的位移与变形等情况加以必要的修正以后,方可继续开始混凝土的浇筑作业。
(4)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柱与墙体连接位置,梁、板的浇筑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出现混凝土裂缝,因此,在浇筑过程中,要先进行柱与墙壁的浇筑,浇筑结束1h以后,再次进行浇筑,这种浇筑作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5)梁、板浇筑要保持连续性与同步性,如果梁的高度在1m以上,往往选用单独浇筑的方式。
2.4混凝土建筑的振捣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从而将施工混合材料中的空气排出,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有效避免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局部空洞现象。在振捣施工中,技术员应严格控制振捣力度,至混凝土减缓下沉现象及无产生气泡为适宜状态。此外,施工人员应结合建筑施工现状及混凝土质量的类型合理利用施工技术,进行人为或机器两种操作形式的施工工作,将需振捣的位置进行均匀分布,从而确保了混凝土层状之间的互相融合及降低由于层化导致的裂缝现象,并将振捣时间控制在20s。
2.5混凝土的养护技术
针对混凝土养护而言,通常指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灌作业完工12小时之后的施工环节,在养护过程中,应做好对养护部位的洒水工作,保证混凝土浇筑部位为浸湿状态。在建筑施工中养护工序通常需要进行14d以上,在对混凝土浇筑部位养护的过程中为有效避免由于浸湿不到位导致的皲裂现象,因此,要求施工人员应对养护部位采用浸湿的覆盖模进行覆盖。
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的有效措施
3.1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力度
混凝土施工作业进行中,建筑工程相关质量管理部门应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强化施工质量的管理力度,为有效确保施工各项工序的顺利开展。如在施工现场存在不符合施工质量的不良现象,应及时指出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应创建科学合理的施工规划体系及施工流程方案,并努力提升现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增强对施工质量的管控。
3.2在施工中应高度重视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督促力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同时加大了建筑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应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专业知识的提升。相关施工管理人员应强化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意识,并加大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的督促力度。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向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方面的安全要求及正确的操作规范的培训,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督促力度,同时优化完善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根据以上叙述得知,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中,首先应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施工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作业,并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对混凝土浇筑工序及养护工序的管控及督促,在施工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施工安全意识及施工质量,使施工各个工序都能严格遵守标准要求执行,并有效控制针对混凝土施工中易为出现的裂缝现象,努力提高混凝土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确保了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2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