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达成规则教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6期   作者:李伟
[导读] 讲道德,说规则,对小学生而言,难以更好地契合他们的心智成长特点。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围绕特定的讨论话题,以生动、形象、具体、真实的情境来唤醒学生的德性认知,实现情境育人。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达成规则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鲁甸完小
       
       
        摘要:讲道德,说规则,对小学生而言,难以更好地契合他们的心智成长特点。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围绕特定的讨论话题,以生动、形象、具体、真实的情境来唤醒学生的德性认知,实现情境育人。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达成规则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规则教育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产生自我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欠缺丰富的社会经验,树立社会道德与选择个人价值的时候都需要老师主动指引。小学教师不但需要给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且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法治以及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创建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学生持续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思想保障,也是学生成为人才的前提。于是要重视小学的法治以及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提升学习水平,还能使学生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欠缺学习自主性,素质教育进一步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负责指引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开展深入思考,进而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使学习质量获得提升。但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受以前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习自主性,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质量产生了影响。
       
        二创建活动情境的具体注意事项
       
        (一)有效处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尽管每个活动情境都是老师用心预设的,可是学生是拥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于是,课堂是灵活的。老师要认真发现活动里面生成性的资源,并且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升活动的有效性。
       
        (二)内容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取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可是又要高于生活。于是,创建活动情境应该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将活动和其真实的生活密切结合,有效指引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持续成长。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达成规则教育的策略
       
        (一)在故事中自主发现“规则”内容
       
        教学时,故事的引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这个方式不仅仅适合用于开课,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一年级下册第3课《我不拖拉》一课的教学,要完成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拖拉现象,感受时间的意义,知道生活中由于拖拉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用实际行动和“拖拉”说再见,养成基本的学习好习惯;在成人帮助下能够确定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完成这三个目标,我们就可以充分采用故事引用的方法。在活动中播放《拖拉鸟》的动画故事,从生动的故事中,学生被拖拉鸟的遭遇所震动,感受到拖拉带来的严重后果。不需要老师进行说教,告诉他们“拖拉有多不好”,学生自己会发现遵守规则有多重要。这种在故事中自主发现规则的教学,远比教师采用说教的方式更有德育的实效性。
       
        (二)在自主参与中认同“规则”要义
       
        传统的规则教育都是从上至下的,也就是由老师制定,学生遵守。这样的规则教育是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效果也就不理想,原因在于它没有尊重儿童立场。为了落实尊重儿童的理念,并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探知需求,在规则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自主参与规则的制定,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制定出符合他们自身实际的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要义的认同,增强规则意识。五年级下册第6课《我参与我奉献》要完成树立服务公共生活的意识,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邻里公约》《村民公约》《城市公约》以及人们友善相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文明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约束不是为了管制,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学生产生了向往和谐、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后,教师立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回到小组中探讨:为了使我们的学校生活、班级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可以制定哪些约定,这时,学生是主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在讨论的过程中,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献言建策。而通过自主制定出来的约定,内容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他们更加接受并愿意执行。
       
        (三)把握情感熏染,触动学生心弦
       
        情境课堂的构建需要营造富有情感的氛围。什么样的情境最能触动人心,在情境课堂创设上,教师要注重情感与心灵感知的共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不能停留于讲道理,说方法,更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而是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自己体会应该怎么做。
       
        结束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小学生,要强调从真实、形象、富有情感的情境中来化育,启迪学生的德性素养,以德为本,以法滋养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道德操守与法治意识,让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石心,苏国华.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为载体探索安全教育有效途径[J].小学教学研究,2019(35):18-21.
       
        [2]黄泽锋.略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31):111-112.
       
        [3]孙静.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J].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1):6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