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塑造孩子的学习型大脑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6期   作者:陈萁瑶
[导读] 孩子在三岁前父母对他们的话语表达,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发育,换句话来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了孩子的大脑。
四川省成都学橙语艺教育
       
       
        摘要:孩子在三岁前父母对他们的话语表达,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发育,换句话来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了孩子的大脑。
       
       
        关键词:父母的语言;塑造;大脑的激发;培养目标
       
       
         国外的权威科学有篇论文阐释了,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0-3岁,正是大脑一个迅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会通过听觉 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同时做了一个近五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儿童早期的语言环境能够预测其日后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
       
        3000万的词汇差距会极大影响儿童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现。而这些差距来自于父母早期的语言教育和引导。
       
        父母的焦虑
       
        其实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口成章,无论在什么地方讲话,都可以自信满满地表达自我,可现实中有不少父母纠结于孩子语言中的这些瑕疵。其实,很多孩子语言表达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毛病,而是由于缺乏自信或者性格内向、语言逻辑混乱导致的。
       
        对于语言逻辑的培养和开发问题国外达娜博士研究发现,四到六岁是孩子语言脑发展的一个黄金期。
       
        孩子在三岁前父母对他们的话语表达,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发育,换句话来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了孩子的大脑。
       
        父母的关心是否是脱线教育
       
        第一类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也不会说话,所以忽略的这个时期的开发,只管孩子吃饱穿暖;第二类是现在很多父母买一个app听读的软件,给孩子播放视频,孩子就跟着视频里的学习,这个其实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很多家长就把教育的事全部交给了手机,自己不和孩子形成有效的互动或参与,即使所谓的陪伴也是拿着手机看自己的,形式般的坐在孩子身边。这样一来你和孩子就形成了一个脱线的教育模式。
       
        早期语言的影响及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我们的父母,要学会和孩子对话,特别是中国的父母缺少和孩子对话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不会和孩子形成有效的对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你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您觉得孩子小,是浪费你自己的时间,所以呢就很敷衍,从而形成了无效社交,无效对话。
       
        首先是共情关注,关注你孩子关注的问题,形成共情。当你们两个都在关注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共情。就是有共同的注意力和情感在一件事情上,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件事去沟通。与此同时父母注意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的词语。
       
        很多孩子经常用点头或者摇头回答家长的问题,这就是要改变的细节。不管孩子的答案是认可还是否定,是对还是错都不重要,关键是要让孩子说出来。


       
        但是中国的家长和孩子的对话最喜欢的就是不平等,永远家长把自己定义成为长者,就算有些家长把自己定义成朋友,但是这个朋友感觉就是大朋友,所以话语权在家长自己手上,永远在滔滔不绝地和孩子讲,这个是错误的,您那个不是朋友是假象朋友,作为温柔的引导者,一定要轮流的交谈,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父母可以提前跟孩子约定好,鼓励孩子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回答,让他习惯多开口说话,或者让孩子复述大人讲过的话。这个期间孩子刚开始可能会有点不耐烦,但慢慢练习,在不断磨合调整的过程就会越说越流利。熟练以后再从口头表达或者叫口语表达逐渐过渡到文字表达(书面表达),从说进入到写,当孩子的口语表达形成一个非常好的逻辑思维,又顺畅的表达的时候,书写的时候也会更加流畅。
       
        做到这一点对父母不难,难的是控制不住情绪,有时候看见孩子没反应过来或者是走神了,总是想去骂或者指责孩子,这当然是不可为的事情。
       
        有科学家认为语言是先天的,但是语言学习的能力是需要我们后天去培养的,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强化和训练,加上我们老师正确的刺激语言脑,不断强化,这样的一个过程,科学引导最终让孩子把握语言规则,丰富他的词汇积累,学会语言迁移架构,达到口语表达能力强,会说一定会写,会写的不一定会说,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对于早期语言教育引导有助于空间能力培养,这是一种与数学相关的一个技能,它指的是理解事物之间的物理关系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空间谈话中就要多用物体的大小或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大的、小的、尖的、高的等等的词汇来进行引导和增加孩子对此类词语的积累,同时观察这些词汇是否影响到孩子对物体空间关系的一个理解。
       
        比如:孩子对你说球滚跑了,家长你会怎么说?“把球捡回来”,然后呢?没然后了……
       
        我们应该在孩子把球捡回来之后和他建立有效沟通,小宝贝球为什么滚那么远啊,因为它是圆形的,你说方形的能滚那么远吗?然后通过动手来找寻答案,等等类似的启发孩子。
       
        其实我们这样的启发可以叫做性格力量的培养,它包含着我们的勇气,好奇心,乐观,还有坚韧不拔的品格。
       
        这样和孩子沟通。他就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呢——我去做了就会得到答案,如果我去努力我就能变得更好。这就慢慢让我们的孩子具备有一种成长思维模式,当我们的孩子具备有成长思维模式的时候,孩子在失败下仍然坚持下去的可能性非常大。
       
        智力对于天生的聪明人而言是固定不变的,而坚韧不拔的人会下决心要成功。我们成人的世界当中有太多的固定思维,但是孩子是可以开发的,固定思维,其实上会导致非常多的挑战,不能完成。
       
        所以父母要有意识的去训练孩子这种成长的思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怕失败,就是通过语言训练孩子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的区别。
       
        最后当孩子具备阅读能力时,就要多读课外书有助于积累词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思维逻辑,语句语法都能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鼓励孩子多思考。
       
        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孩子对这个神奇的世界和神秘的人类保有一份好奇感。不断去探索新知识、新领域,让孩子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父母的语言就是这么奇妙且有趣,对孩子大脑的激发潜力巨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