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诉求下对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的优化思考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期   作者:付强
[导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摘要:“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也应当遵循学生发展的社会性目标,对高年级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与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教育体制不断变革,语文课堂也应适应新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在核心诉求下进行发展、变革创新和优化,以适应新的教育任务。本文致力于探讨在核心诉求之下,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发挥学生能动性相融合
         语文是一门将语言的艺术,修辞的逻辑,内容的深刻性相融合的学科,它不仅注重语言的表达和雕琢的技艺,同样将作者的价值观埋藏在字里行间形成文章的内核。对于高年级同学而言,如何读懂文章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如何读懂文章的人文主义关怀,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与核心诉求的宗旨所在。
         我们知道,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涉及编码和解码的传播过程。编码即作者将其思想用文字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老师这一中介化传播节点,到达学生。学生对文字的意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包括妥协式解读,即完全赞同老师观点,对抗式解读,即反对老师的观点和协商时解读,即既克服与自我认知不协调的部分,又接受符合自己价值判断标准的部分。
         由此观之,在核心诉求下,不能忽视学生对文本多元化,多样化的解读。正如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所言:“文本是解读的产物”,一段文字,只有经过读者解读之后才能被称之为文本,解读后的文本,才有了语言学意义本身。
         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多元解读方式,言之成理,言之有意即可,这符合核心诉求下的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将语文课堂教学同德育、美育相结合
         语文作为一种表达的艺术,它本身就可被纳入到美学的范畴。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评论散文,其本身就有一种文字美和韵律美。在古代,诗歌这种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人化”,“人化”也就是“化人”,由此可见,文字和美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教化。在核心诉求之下,这种崇尚美德的文化内涵,正是以语文教育教学为过程载体的,因此,将语文课堂教学寓于德育之中,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间接塑造学生们追求美德的品格,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能学到那些逝去的中华民族英魂,在世界的尽头闪耀着点点星光,如灯塔般指引着我们后辈一步步前行;那些悄然滑过的对英烈的集体记忆,仍像吹在旷野里的风,驱散中华儿女心头的阴霾。历史的长河洗去了生活的琐碎,淘褪了世俗的铅华,而在其中沉淀下来的英烈们留下的民族精神却跨越了时间的维度,在时代的变革中历久弥新。
         在语文教科书中有“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孙中山;有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狼牙山五壮士;有为抗美援朝献出宝贵生命的最可爱的人,黄继光和邱少云;有每次实验都是用性命做赌注的中国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正如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这句名言:“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这提醒着世人“铭记”的意义。
         语文教学便是历史碎片的一种文学式表达。从语文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民族英雄在历史的星空中曾划过一道优美闪亮的弧线,他们标志着民族精神的高地,让我们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这便是语文的内容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民族英雄既是国家塑造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典范,亦寄托了人民在精神层次上的追忆乃至信仰。在国家政权的更跌和发展中,民族英雄宣传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变化。但无论什么政权,对国家忠诚、奉献、热爱都是核心精神。这种精神超脱于政权和环境的变化,成为人类历史演进中恒定的精神追求。也将被持久记录在语文教育课本中。
三、将核心诉求与语文写作相结合
         核心诉求下,强调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在小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只有将这些美好的品质内化,才能在思想倾泻与笔尖内心叩问灵魂之时写出真正有意义的文章。
         然而,在日常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教导学生的表达方式,如运用修辞,第一段应当如何开头,如何用典,结尾如何才更漂亮。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文章应当反映一个人思想的深度、角度、和广度,这是形式化的表达所不能反映出来的。这需要同学们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在课下多多去反思生活,挖掘身边能触动心灵的人或事,需要同学们打开心灵之窗去观察这个丰富且感性的世界。只有修炼自己的内心,文章才不至于徒有华丽的辞藻堆叠起来的外壳。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诉求下,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变革,要从根本上完成注重形式到注重内容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春艳. 大语文核心素养诉求下对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的优化思考[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41-143.
[2]叶丽新.系统调整:语文教育评价对核心素养发展诉求的回应[J].中国教育学刊,2020(02):9-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