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培养小学生的感悟能力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2期   作者:冉丽
[导读] 如何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具体操作如下:激发兴趣,读中感知;创设情境,读中悟情;读中感悟,积累内化;注重体验,创新应用。

冉丽    略阳县接官亭镇麻柳铺小学
【摘要】如何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具体操作如下:激发兴趣,读中感知;创设情境,读中悟情;读中感悟,积累内化;注重体验,创新应用。
【关键词】阅读感悟能力;兴趣;方法;个性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8-167-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要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要让学生自己去与阅读材料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并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一)激发兴趣,读中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学科在本质上应从心志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
        课堂上,学生拿过一篇新的文章,往往具有读的需求,这时教师要是能抓住时机调动学生读的兴趣,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围绕那个放羊的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他最后又把羊圈补上了?”有了读的需求,学生才会兴致勃勃地带着急于探究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这时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读书气氛、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思想,全面感知新课文。
        (二)创设情景,读中悟情
        有人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要使学生对教材产生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冲动,教师就应根据课堂需要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感受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由于学生的生活距离邓爷爷较远,对邓小平的光辉业绩、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甚少,难以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的一丝不苟。为此我教学时重点抓住邓小平爷爷植树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体会他植树时的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邓爷爷的脸上为什么露出满意的笑容。
        (三)读中感悟,积累内化
        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当学生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同时,通过读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为熟悉的语言,使学生逐步感受到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魅力,进一步体会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正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内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这么一句话: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死是件悲惨的事,可小女孩为何面带微笑呢?作为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的确令人费解。为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深刻领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我没有越俎代庖,而是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直接去与阅读材料对话。通过反复的研读、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小女孩无依无靠,没有人关心体贴,她又冷又饿,只有在幻想中寻找慰藉。她是在幸福中死去的,死对她来说是最好的归宿,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通过研读,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四)注重体验,创新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对材料已相当熟悉,对文章所体现的内容已有不同的理解,这时就要化知识为能力、创新和运用。
        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为了使学生尽快体味文中喝水的有趣,我让学生自读,勾画出写在太空中喝水的有趣现象和宇航员怎样喝水的句子。通过朗读感受,展开想象,如果用普通杯子喝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趣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