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2期   作者:姚金满
[导读] 本文从中华民族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入手,让学生借助道德与法治课从小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培育对民族文化自觉热爱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进一步丰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教育内涵。

姚金满   东莞市企石镇教育管理中心
【摘要】本文从中华民族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入手,让学生借助道德与法治课从小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培育对民族文化自觉热爱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进一步丰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教育内涵。
【关键词】民族文化认同;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8-169-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伟大文明和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们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民族文化认同素养的内涵特点
        民族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虽然她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达到民族文化认同,首先要通过适当教育,小学生对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与欣赏,从而产生民族文化认同。
        二.中华民族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1.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教育的缺失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界定: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此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笔者所处的东莞市是我国沿海发达城市之一,受全球化浪潮影响较早接受中西文化交汇共同影响,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进入新一代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情况易令部分小学生反而漠视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存在,也令到我国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人淡忘。忽略了中华传统美德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所体现的特殊价值。
        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甚少触及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单一实例研究较多,关于课程理论方面的研究少。许多研究往往采取就某一传统文化研究实例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阐述,以文学性作品居多。基础教育教学方面也是主要涉及艺术、生物、语文等这几个学科,其中语文学科的研究较为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策略;如何发挥图书馆的作用让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等。
        三.民族文化认同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有效融合
        文化认同首先要做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已有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增强”、“热爱”指发自内心的喜爱,“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教师的讲授,了解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热爱。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自觉和认同感,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出发,结合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这门新课程,着重于学生的活动体验、情感体验,透过在学校班级开展的节日活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爱国爱家情怀,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四、中华民族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研究策略
        (一)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资源开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四大特征。中华民族文化包括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传统美德故事可以熏陶学生情操;传统家乡小食文化可以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喜爱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归属感;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丰富学生在民族文化的体验;红色文化、传统习俗文化可以让学生与祖辈有更多的共同生活话题,培养学生孝老孝亲的情感等。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应注重开发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资源。不但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中华民族文化实施策略
        1.塑造民族文化归属感
        中华民族文化进校园,在校园宣传栏、图书馆、文化长廊、学生课室、教师办公室,以及校园建筑格调、空间布局里展现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让师生沉浸于犹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中。同时也在各班的班级文化中广泛使用书法作品和古典诗词,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设计,让学生走进校园便能感受、欣赏和阅读经典文化,处处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
        2.推广传统文化礼仪
        在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中引入我国传统读书礼仪,如开笔礼、中华诗词诵读会及各类节日风俗文化等,并结合一些有关传统礼仪文化典故,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充分利用道德价值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德行为,良好的文明习惯,为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展开中华民族文化课后实践活动
        丰富小学生课后实践活动内容是延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多个与中华民族文化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专题,如民族文化、节日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让学生在课后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课外实践项目,如制作传统小食、学习传统礼仪、调查节日习俗等等,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体验。借助课后实践,增进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知,民族文化认同便可以自小扎根在学生的生活中。
        中华民族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融合,通过实践体验来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的理念。同时,将地区蕴含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延伸增添当地文化元素,并依据当地小学生的个性而相应制定促进我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意识,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相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认同素养,增强国家认同感、自信感和自豪感,做负责任公民。
参考文献
[1]钱均鹏,徐荣梅,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读本[J].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5
[2]季晓军,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低年级段教学活动设计[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4
[3]李亚莉, 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学习与学业评价策略[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