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桥梁与纽带。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精心设计,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不但会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简单描述了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出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 课堂提问 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 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1、为问而问,问题的设计只重形式
有些老师盲目追求师生“互动”的活跃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会提问一些根本无需调动学生思维,甚至远离教学目标的问题,最典型的莫过于“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无意义的提问多,真正切中教材要害的真问题少;事实性、记忆性的问题多,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穴位”的问题少。表面上看整个课堂热热闹闹,而实质是学生思维质量低下,流于形式。
2、目标模糊,缺乏层次性
有些老师提问时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直接把主问题抛给学生,造成思维困难,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1、目的明确,难易适度;
根据检测目标的不同,可将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低级认知问题和高级认知问题。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一般不会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而高级认知问题则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主动思考。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精心:不仅要注意难易程度,使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还必须问题明确,不能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如:学习了欧姆定律后,提问:根据公式R=U/I,我们可以说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吗?基本上全班人不假思索就提出两个答案,可以和不可以。课后反思原因,这个问题难度较高,故很多学生不思考就猜测答案。为此可以在这个问题之前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某导体两端加10V电压时,测得电流强度是0.5A,导体的电阻是多少?(2)若在导体两端加20V电压,测得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导体的电阻是否为原来的两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便于学生理解变形公式R=U/I,所以选择问题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深度和广度,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思考分析就能回答,即“跳一跳,摘到桃”。
2、把握时机,善于启发;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有疑惑处启发提问,更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是否体现启发性,不在于教师在一堂课内提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教师的讲课和提问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用孔子的教学思想说,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又能使学生走出“愤悱”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如: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一开始教就可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故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教师要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3、层层深入,巧剥洋葱;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多层分切、环环相扣,给问题来个“外科手术”,就像剥洋葱,层层剥开,梯度性提出几个连贯性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就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升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如:教学测电笔时,先简单介绍了测电笔的构造、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并当堂作了演示,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测电笔的氖管要发光,那么测电笔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提出另外一些新的问题:“如果有电流,此时的通路是怎样的?”“既然有电流,人怎么不会触电呢?”“如果老师站在木制的讲台上使用测电笔,那么电流又是怎么通过去的呢?”------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极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
4、多情景设问,突出趣味性;
一位德国学者曾举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问题好比盐,情境犹如美味可口的汤。情境,只有溶入问题才能显现其活力;问题,只有源于情境才能显示其魅力。
如: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先演示“铁球碰鼻”的实验,即取一个铁球作为摆球,用绳把它悬挂起来,把铁球移动到高于平衡位置,从贴近教师鼻子处由静止放开小球,问:当铁球荡过去又荡回来,能否碰到老师的鼻子呢?(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老师随即演示,学生看到铁球十分靠近老师的鼻子,却不会碰着。然后又提出问题:为什么铁球荡回来时,碰不到老师鼻子?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大部分同学感到所提问题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悖,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这种提问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又如在《观察和实验》这一节的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初学《科学》的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观察”和“实验”对于科学学习的意义,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实验和观察”,在课堂导入阶段设计了让学生“观察蝴蝶标本”的活动:每个小组都获得了教师提供的蝴蝶标本一个,让学生进行观察。当教师将标本收回后要求学生回答“你观察到的蝴蝶标本是什么样子的?能将你们小组观察的标本给别人介绍一下吗?”顿时,学生都怔住了,因为,一下子想不起来了蝴蝶的全貌了,只依稀记得是大致是什么颜色的而已!
教师从而引出观察的重要性。再次实验时,学生显然仔细多了,甚至有个别小组的学生开始用笔写下了蝴蝶标本一些特点和相互间的区别。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卫东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辽宁师专学报2002.06
[2]张 静 关于课堂提问的探讨.黑龙江教育学院报 2003.01
[3]梁学军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2007.10
[4]姜春霞 怎样实现课堂提问有效性 2013.05
[5]黄 平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2015.08
[6]唐秀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