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7期   作者:何西宁
[导读]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还规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初中数学的抽象性要求它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授课,而需要借助同伴、老师的量,即开展小组合作是教学,以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优化;学习策略
        针对初中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知识点的抽象性、紧密性是非常强的,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假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就会遏制学生的发展,要想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成效是非常难的。因此,为了使得传统的不足、问题得到改善,教师也应在其中大力地引进分层教学,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每一名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都有更多的收获。
        1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现状
        1.1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就现阶段的教育形式来说,依然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的认识不足,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不赞同,尤其是学校的大半部分教师年龄层次大,被传统教学方式深深的影响着,所以对一些新奇的教学方式的认识存在误解。当然,也有很多教师课堂上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但是都只是做了表面功夫,并没有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优势和作用,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应用。在进行分组讨论时,很多初中生会借此聊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影响教学效果,造成成绩好的学生依然好,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进步,所以距离理想目标越来越远。
        1.2小组合作学习流程设计不周全
        首先,教师在利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对其流程没有做到详细的设计,直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所以过程缺少管控,人员分配不均衡,并不能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题目很不合理,大多数教师设计的题目不是太简单就是太困难,设计的过于随意,甚至有些题目完全和课程内容不符,降低了初中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价值。
        2 自主合作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在分层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成绩等因素,并巧妙地结合教材、学生可能得到的发展等,来对学生群体进行层次性的划分。此外,在对学生群体进行层次性划分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考虑,将新课标作为导向,找寻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分层的合理性、科学性得到真正的加强.例如,在充分地考虑到上述因素之外,教师可以将学生群体按照上、中、下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并命名为A、B、C 三个小组,在班级学生总数上的占比为3∶5∶2等,为后续分层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在这其中,A 层次的学生属于班级当中的尖子生,各个方面都是比较优异的,不仅能掌握好教材当中的内容,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延伸、拓展;B 层次的学生是班级中的中等生,学习非常刻苦,但是天分不足,可以掌握好基础内容,但是在题型的变换、解题技巧方面比较缺乏; C 层次的学生属于班级当中的学困生,不仅在知识体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得班级当中的整体成绩受到影响,是在分层教育实施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2.2 提高合作学习意识
        从初中生角度出发,初中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对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产生兴趣甚至是排斥。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一样,性格也决定着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不适合在这个群体使用,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爱与他人沟通,而有的学生有过于话多等受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所以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单纯的学习任务,并没有让学生们切身体验其中的乐趣。

这个时候教师要求起到一个引导和调和的作用,引导初中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想法、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等,重视培养初中生自我表达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学习去倾听别人和与人沟通,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3 巩固探究性实践,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感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动力、明确方向。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基本学习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因而为了更好地让数学探究学习方法广泛应用,首先要了解其内涵,以及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若先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以此形成学习交流的小组,自主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师生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类似问题的创设,应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2.4 设计课后练习任务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样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可以应用到学生的课下学习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探究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比如,我们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对学校超市的消费情况、或者对同学们上学的交通工具选择等进行数学调查与收集等等。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组对某个小区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学生对这种社会调查类的活动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利用课下时间走访小区居民,了解各家各户的用水情况,根据收集来的数据制作数据表、数据图,找出用水高峰期,分析用水量大的原因,并能够对水资源的节约提出建议。这样的作业形式打破了书本的限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初中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感受,在分层教育这一背景下,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秉持着分层的理念,将学生全体划分成各个小组,推动教学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也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使得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在此方面的认知,将分层教育的价值更好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路婧慧.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32.
        [2]汤萍.基于自主互动、分组合作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8(26):24-25.
        [3]李月明.论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35.
        [4]何淑莲.自主、合作、探究——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转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2):122.
        [5]杨东珠.浅谈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J].才智,2018(15):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