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7期   作者:张卫红
[导读]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成为我国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食粮。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成为我国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食粮。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接班人,肩负着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重大历史责任,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探讨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进行传承和弘扬。小学生处在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学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性使其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知识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扎下牢固的根基。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知历久弥新的民族底蕴,能有效抵御外界不良思想和奇谈怪论对学生思想的侵蚀。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古今文人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和课文,对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描绘雄壮风景的《望庐山瀑布》,增加学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展现古代人民智慧的《秦兵马俑》,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护国旗尊严的《一面五星红旗》,使学生学会对祖国的尊重和维护。
(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越早进行引导干预,越有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从小形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勤劳简朴、坚强勇敢、不畏艰难的优良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讲述道德故事的文章,能够陶冶和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我不是最弱小的》培养学生形成自强自信、保护弱小的意识;《孔子拜师》让学生懂得勤奋谦虚、尊敬师长的品行准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让学生明白知错改错,忠言逆耳的道理。
(三)开发学生全面学习的潜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是培养兴趣、开发智能的黄金阶段。学校在开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探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不同文化艺术形式中对学生的智力发育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能够挖潜学生学习能力的活动。通过练习汉字书法,培养学生耐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学习律诗绝句,让学生体会对仗工整的音律,形成古典文化的审美能力;通过猜谜语、对歇后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手段合形式,更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通过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老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图表和影像资料更加直观的向学生展示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素材,帮助学生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例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由于缺少故事性,不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投影上展示加鲁藏布大峡谷的真实景色,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对大峡谷的描写,与图片和视频中展示的内容一一对应,直观的看到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继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进一步剖析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后的经典佳作,其中不光囊括学生应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对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不仅让学生学会遣词造句,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提炼。
        例如,在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老师在教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之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让学生们讨论是什么原因让周总理从小便树立了远大志向,在阅读中体会周总理为了祖国的未来和伟大复兴好好学习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介绍周总理的生平向学生展示周总理信守诺言、践行终身的感人事迹,鼓励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办传统文化节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数量有限,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巩固提高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课外读物,语文老师要用专业的眼光帮助学生筛选出适合少年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读书目录,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扩展阅读视野,丰富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
        例如,在学习《长城》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我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和自然文化遗产。让学生在课后去搜集有关故宫、天坛、苏州园林等更多名声古迹和文化遗产的描述和介绍,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之后,以知识竞赛或者文化节的形式,让学生们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既能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又能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懂得爱护文物,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四)引导小学生大量积累古诗词,经常诵读,提高文化素养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志士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古诗古词的习惯,通过大量的古诗词积累不仅能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还能从其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中启迪学生智慧,提升学生素养。
        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写景记游的古诗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领会《题西林壁》中对庐山之美意境的描绘和《游山西村》中对风土民情的描绘,还要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要求学生扩展诵读《望庐山瀑布》、《绝句》两首七言律诗,以及《登鹳雀楼》、《望岳》两首五言绝句,在反复的诵读和联想中品味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课下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
        在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行下,小学生的课外时间越来越富余。为了充分发挥课外时间的价值,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布置主题板报、搜集学习资料、组织演讲比赛、集体踏青出游等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在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渗透。
        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望洞庭》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天气晴朗的满月日去有湖水的公园里面转一转,体验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种水天一色,湖月交相辉映的景象。让学生在现实的景物中把抽象的课本文字变得立体生动,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既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通过古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发展进步。小学语文老师不但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还承担着对小学生的精神引领之重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卢雪.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000(003):84.
[2]王旭东[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 2019,000(001):P.159-159.
[3]张玉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活力,2019,000(005):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