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以《位置与方向》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7期   作者:黄英华
[导读] 本文研究了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的方式,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高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体验性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的方式,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教学方式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有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微课、设置问题等教学方式,其中最具效果的是体验性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设置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情景,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究、理解、感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一、结合生活体验  
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入日常生活案例,把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以此来简化内容,增强学生理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形成兴趣[1]。
比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家的周围有什么好玩的地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入教学主题,再次向学生提问“那同学们知道你们所在的地方在你们家的哪个位置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和方向”随后可以将学生组织在本校园旗下,再次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通过结合课本知识大家需要确定方向才能来判断其他事物的方向,那么今天我们以旗杆正面方向为北,大家来思考一下其他几个方向的事物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标出各个方位有什么事物,让学生感受这些事物位置方向,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相应的补充和解释,使学生对位置方向有所了解,以此来衔接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亲身体验,并从这一过程获得新知,以加深对这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二、自主探究体验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现状来设置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体验数学知识,以此来提高学习效果。特别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相关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使其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逐渐增加,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2]。
比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十字,之后在黑板上画出同样方向标,并标出方向北,让学生标出其余方向,让学生对方位有所认知,学生完成后教师在黑板上也要完成,之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那你们能标出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的方向吗?请大家思考思考再标出”根据学生的完成状况,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作出相应的图示,再次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来说说学校会在你家的哪个方向呢?请再次建立方向标,标出你家和学校的位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并思考问题,感受位置和方向。

通过应用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动手体验数学知识,并自主探究相关问题,对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知识体验,为下一环节教学提供条件。
三、小组合作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是最高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数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将小组合作模式和体验性教学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探索数学知识,并有效地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而且这种教学方式还能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有更多交流,使班级凝聚力得到提升,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比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以学校为中心各个方向有不同事物的图示,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事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而学校又在这些事物的什么方向,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在练习本画出各自的思考结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对位置和方向有基本的认知,当学生结束探讨之后教师可以向各个小组提问,并把不同小组学生的回答作出对比,之后教师再次提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向,教师可以作出相应的补充和指导,进一步加深学生认知和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体验到学习位置与方向知识的不同思路,并发散个人的思维,而且这种方式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四、设置提问体验
在以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负责讲解课本知识,教学氛围沉闷、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数学教学中设置提问环节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过程,以此培养其思考能力和探究欲望[3]。
比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如果校园旗杆正面为方向北,那么它东南西方向的建筑分别是什么呢?那么旗杆又在这些建筑的什么方向呢?请大家思考”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入本节主题,让学生对位置和方向的知识有所认知,之后再次提问学生“同学们,那你们可以告诉老师你们是如何思考的?又是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再次提出相关问题引入下一环节知识,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学内容,通过自主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不再依赖教师讲解。通过应用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调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最终实现高效学习的最终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取结合生活实际、小组合作讨论、设置提问环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所新的认知,为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成.指尖上的感触——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性操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42.
[2]谭晓红.体验性教学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20,9(06):123-124.
[3]高阿静.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