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校外途径实践教育个案研究 ——以大学生成长营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8期   作者:展莉
[导读] 成都市的社工专业在近十年得到飞速发展,但社工行业人才紧俏,急需大量优秀的实务能力较强的学生
        摘要:成都市的社工专业在近十年得到飞速发展,但社工行业人才紧俏,急需大量优秀的实务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资源有限,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得以出现、发展,给学生更多的支持,该类教育属于新事物,发展的不是很全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被发现、被解决,且相关领域的研究几乎为空白,需要被开拓出来,给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社工专业实践教育,校外途径实践教育,成长营

一、社工专业校外实践教育的相关分析
        自2008年成都市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遇到新契机以来,社工专业及行业迅猛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这一应用型学科的属性愈加清晰。本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认知,并占据与理论教育相当的地位,社工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会接受到大量的实践教育。然而现实状况是目前仅有的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要,而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发展状况虽然逊色于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却也不缺乏优秀的个案存在。
        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较为小众的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因为社会工作属于应用型学科,所以培养目标对社工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要求较高。社工的实践教育对于实务能力的培养而言很是重要,它有助于更为系统、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有关实践教育的研究可以对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让社工专业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实务能力,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做到助人自助。而国内目前只有少数有关实践教育的研究,即该领域基本为空白,且有关研究集中于北上广深地区,没有基于成都市的研究。
        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则是由专业的社工机构或社会组织以项目的形式举办,通常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或者主题,根据既定的标准,从众多报名者中筛选出合适的学生来参与该项目,给学生予以相关的实践教育。与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相比,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多偏向于某一个固定的主题,由学生选择他们偏好的那一教育,再由相关的机构来筛选符合自己标准的学生。但此类实践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初期的知名度不够高,社工专业的学生由于不了解并不会选择该实践教育,因此开展会有一定的困难,但随着知名度的打开,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校外途径实践教育的定位也会更加精准,为更合适的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内的蓬勃发展,继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之后,校外途径实践教育也开始崭露头角。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有限的实践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而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是能给予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一定的支持和补充。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尤其是成都市区的社工专业及行业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此后,本地区的社工专业及行业飞速发展,社工专业大学生的校内外途径的实践教育也跟着拥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总体来说,与国内其他社工行业发展较好的城市一样,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的发展状况要优于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且覆盖范围更为广阔。成都市内社工行业较为知名的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有YMCA的“非凡大学生成长计划”以及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的锦江区大学生社工团队成长营。
二、大学生成长营的概况
        锦江区大学生社工团队成长营(以下均简称“成长营”)是由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以下均简称“锦基金”)依托“锦·校”战略合作平台而成立的。是“锦基金”较为出名的项目之一。
        “成长营”的人员构成分为管理部成员和营员两部分。首先是管理部成员,管理部成员由1名营长、1名副营长、2名助理构成。管理部成员的主要招募对象范围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从第一期的2013年度“TSP”公益项目大学生社工志愿者到之后的最新一期前一期成长营的营员。在第一期到第四期中,管理部成员的选拔方式均为“锦基金”的有关工作人员面试筛选,而2018年即将招募的最新一期成长营,管理部成员的选拔方式则变成了公开竞选,由成长营营员投票选举产生。另一部分则是成长营营员。

由于区位因素和经费预算的限制,成长营主要面对四川省内高校进行招募。成长营对营员有一定的要求,成长营营员必须是以团队形式报名参加,且满足“金拇指公益风采大赛”获奖团队或者高校社会工作者协会的条件,成长营共招募不超过10支团队,团队的人数在之前是3至7人,但在2018年最新招募的一期中,变更为3至5人,故总计约50名营员。
        “成长营”的教育理念很明显的体现出了成都市社工行业发展的特点,重视社区工作与社区发展。“成长营”和社区一样,鼓励民主与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和社区发展的能力;提倡自助、互助,培养合作的精神,重建社区关系;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首先,“成长营”最重要的是提升参与成员的实务能力、专业知识、其他职场必备能力。其次,“成长营”有意向培养出成员之间良好互动的关系、团结互助的精神,进而增强凝聚力,活动有更好的成效,成员受益增多。最后,让成员通过多次参加活动而增加其对成长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管理部成员和跟进的工作人员作为“外来”工作者,始终协助成员独立自主地完成活动的从策划到结束后续处理一系列任务,人营员得到锻炼,自己成长。
三、相关发展建议
        1、明确定位和目标
        任何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成长营”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的定位十分明确,对自身以及成员的发展的目标都是较为清晰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个展开。其他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也应如此,抓准定位,确定目标,进而促进校外途径实践教育的发展。
        2、优化校外途径实践教育的专业程度
        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在教育的专业程度方面仍待优化,当前大多数的校外途径实践教育模式和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相比,在专业化方面略显不足,虽然其提升了学生的实务能力,但并没有做到最大化利用资源,因此需要提升专业化程度,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教育。
        3、借鉴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
        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具备一些校外途径实践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规范校外途径实践教育的发展。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发展出一种更适合学生、更符合社工专业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提升实践教育的质量。
        4、提升知名度和威信力
        一些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在发展初期没有打开知名度,因此参与人数不是很多,不能在实践过程中很好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故而不利于后期的继续开展,最终会导致其中断。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要在打开知名度方面多下功夫,获得业内人士和学生们的认可,进而提升自身威信力。
       
参考文献
[1]龚尤倩,夏林清.行动研究的社会探究之道——以台湾社工专业实践为例[N]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06-14(1)
[2]欧阳林舟.社会工作实践与专业教育教学“错位”问题探索——基于S市社工机构的调查[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6):35-40
[3]刘百秀.社工实务教育实践及模式研究--以Z学院研究生项目组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05-25
[4]余冰.回到基础: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基本问题再探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3):85-91+101-102

个人简介:展莉,女,1996年8月于安徽省出生,西南民族大学社区管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方向社会组织管理。

此篇文章为研究生创新项目CX2019SP173《成都市社工专业大学生校外途径实践教育研究——以大学生成长营为例》的结题文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