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记得刚接这个班时,我班有个男生,性格比较暴躁,态度粗鲁,稍有不合他意,他就出口骂人,动手打人,在班级里纪律自由涣散,是一个典型的“自我主义”,每做一件事,他认为对的,他就去做,全然不顾老师和同学的想法和感受。有次课上,我提了几个问题让同学回答,他也把手举在那里,嘴上喊着“我会,我来,我来回答。”如果我没有理他,他就坐在下面大吵大闹,“我会回答,为什么不叫我回答”。类似他这类学生班级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如果这种势头不压住的话,这对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很不利。
课下,我找到他同他交流,对他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记得前任班主任在时你参加学校竞赛就获得三等奖,同学们看到你获奖,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你感到高兴。而且你上课发言都很积极……”聊到这里,我发现他的眼睛突然一亮。看准时机,我话题突然一转:“但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为什么有很多同学反感你?知道同学们讨厌你什么吗?”他先是一愣,接着慢慢低下头,很小声地说:“可能是平时习惯差,说脏话,有时会动手打人吧。”“你有没有冷静思考过,你为什么会这样吗?”他摇了摇头。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时他还只是低着头,有时点点头,后来抬起头对我说:“老师,我也知道同学们讨厌我,我也想改掉这些坏习惯,可不知道为什么就做不到?”
看他一脸的悔过,我便和他着手制定近期目标,并让同学和班干部对他进行监督他的行为习惯和平时言行。大约过了二周左右,我再次找他谈话。他对我说:“老师,你放心,今后我会改正缺点,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的。”听了他的话我感到非常高兴,激励他制定学习和行为上的养成习惯计划。从那以后,他做事情比以前积极主动;在学习上有时也能帮助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和睦多了。说脏话,动手打人的现象明显减少。半学期过去,他的学习成绩明显进步,行为习惯有时在班级里排名前三名。
【案例分析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就象我班这位同学如果直接在课堂上对他批评,他不但不会接受而且还会更闹。为了能改变他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我召开班干部会议商讨怎样去解决这类问题?同时也找一些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了解情况,尽可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闪光点”。对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渴望。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后进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从而抓住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也可能是促其转化的最佳时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不经意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通过这位学生的成功转变,我觉得这四种方法比较有效:
方法一:抓住机会多表扬。当我们批评学生的一个缺点时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这样使学生在情感上比较容易接受批评,我们所要教育学生效果就能达到。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班主任为什么总是要带着挑剔,而不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他们呢?要知道,学生是渴望赏识的,因为它就像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很难想象一个成天被挑剔的人,不会垂头丧气?会有成就感?会充满信心?
所以还是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吧,让学生自我觉醒,充满自信。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师爱的鞭策。
方法二:开展学生互帮互助互比活动。每个班级里肯定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关键是如何使这些不良行为学生转变过来,这对于班级的稳定是非常重要。在班级里让学生找一个学习上和行为习惯差不多的同学进行比赛,每隔一个星期进行评比,每周评选出行为习惯和学习上进步最明显前三名,对这些学生进行奖励。
同时也要在班级里开展“一帮一”活动和“多帮一”活动。在行为习惯上和学习上,让班干部帮助一些行为不良的同学,每周汇报,在班会课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一个学期以来班级里班风开始纯正,学风开始浓厚起来,班上基本上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比的良好局面。
方法三:积极与家长沟通,取得支持和配合。教师与家长建立共识与沟通默契后,不管对于教学活动、或教育责任的分担等方面,都能得到更有效率的配合与帮助。平时多与家长多交流探讨一些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可以从家长中了解学生优缺点,为自己以后与学生在交流时对学生多一份了解同时也能更好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为了更多了解学生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家学习情况,我给学生制定一份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家学习情况表,并要求家长签字和写建议。
方法四:以情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非常需要班主任的爱,班主任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作为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岁岁年年花相似,日日天天人不同”。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
“德育,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德育要做精品。任何事情做到精品的程度,它的教育性就显示出来了。”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让每位学生积极为自我发展努力、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