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比GE 3.0T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高b值情况下,脑梗塞的相关影像学表现的差异,讨论不同高b值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近年部分急性和亚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影像资料。弥散加权成像(DWI)均取b值分别为1000、2000、3000s/mm2,通过测量患者病变部位的DWI值和ADC值,分析对比不同高b值情况下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差别。结果 当b值在1000s/mm2--3000s/mm2时,急性期脑梗塞和亚急性期脑梗塞在弥散加权成像序列(DWI)上呈现为高信号,ADC图上呈现为低信号,伴随着DWI序列b值的不断增高,图像对比度不断增加,梗塞病灶边缘更清晰,显示病灶数量不断增加,但信噪比下降。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b值是弥散加权序列成像中的重要参数,选择合适的b值在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特别是小病灶的诊断方面具有更高的优势。
【关键词】 脑梗塞 核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对分子运动很敏感的检查技术,而且是现在唯一一种无创反应机体组织功能状态的成像方法,扩散敏感系数(b值)可以影响弥散加权程度,是信噪比、对比噪声比、表观弥散系数发生变化;而缺血性脑梗塞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早期及时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改善预后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弥散加权成像检查(DWI)是目前公认的检查急性脑梗塞的重要检查技术,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不同b值的DWI被应用临床,通过比较不同b值的DWI及ADC图中病灶范围和数量的变化,来探讨不同高b值DWI序列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1 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68岁,均选我院近年期间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塞的部分患者,其中右侧基底节区16例,右侧丘脑10例,左侧额叶11例,左侧侧脑室旁5例,左侧顶叶10例,脑干8例,均已行CT检查排除脑出血,并得到患者及家属同意。
1.2方法
本组病例采用美国GE公司3.0T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头部线圈,患者均在常规MR扫描后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b值为1000、2000、3000s/mm2,DWI的主要扫描参数为:TR为2900ms,TE为90ms,层厚为5mm,层间距为1mm,层数为24层,FOV为230X230mm,矩阵256X256;利用GE3.0T核磁共振自带的后处理设备分析DWI数据,得到ADC图,对比不同b值下病灶的DWI及ADC图的差别。
2 结 果
分析不同b值下,对比病灶部位DWI及ADC图像的差别,当b值取1000-3000s/m m 2时,病灶部位的D W I图像均可见呈现为高信号改变,相对应的A D C 图上病灶部位可见呈现为低信号改变。
当b值取值越大时,脑灰白质的图像的对比度,以及病灶部位与正常脑实质组织的图像对比度是增大的,病灶部位的面积是有所增大的,病灶部位和正常脑实质组织的分界是更加清晰的;而且当b值越大时,更加能在比较早的时间内检测到梗死灶,并且能有效增加微小病灶的检出; 但同时,随着b值不断增大,病灶部位及正常脑实质组织的图像信噪比是明显下降的。
3 讨 论
弥散是指的物质中分子做的不规则的热运动,即是布朗运动。在核磁共振的D W I技术当中,主要是指的组织中的水分子的布朗运动。D W I技术主要是在平面回波或者自旋回波序列的180度重聚脉冲的前后各施加一个对弥散敏感的梯度场,从而可以检测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情况。在理想状态下,对于静止的质子,前一个梯度场造成的失相位可以由后一个梯度场相位重聚,从而不引起组织磁共振信号强度的变化。但是现实中,组织中的水分子不停的在做弥散运动,因此前一个梯度场引起的失相位在后一个梯度场不能完全相位重聚,从而引起磁共振信号的衰减。弥散快的组织信号衰减的比较多,在D W I图像上呈现为低信号改变;弥散慢的组织信号衰减比较少,在DWI图像上呈现为高信号改变。在脑梗塞的急性期,由于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的存在,导致梗塞灶部位的水分子的弥散受到限制,因此在DWI图像上梗塞灶表现为高信号改变。
b值 (扩散敏感因子) 是衡量磁共振各序列对弥散运动检测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理论上 ,b值越大对水分子弥散运动的检测能力越强。随着b值的不断增大,脑实质的信号下降了,同时信噪比也下降。但是脑灰白质间的对比度是增加的,病灶部位与邻近正常脑组织之间的对比度是增加的,较大病灶的体积也有所增加,能提前检测出更多的微小病灶。在目前所应用的b值范围内 ,D W I的信号强度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病变部位组织内的水分子的扩散情况,另外从现有影像技术上来讲 , D W I图像信比 、对比度噪声比和伪影干扰对病变显示的效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除了分子本身布朗运动的差异以外 ,b值、表观扩散系数( A D C ) 、各向异性 、 T2穿透效应及伪影等对弥散信号均存在一定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 ,最容易受到控制的就是b值 。 选择合适的高b值是改善D W I图像对比度 、提高病灶检测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恰当的增大b值 ,对急性脑梗塞所引起的组织中水分子弥散运动的受限的检测更敏感,能够更好的显示超急性期脑梗塞的病灶,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及预后都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宏清, 杨运俊,陈伟建等.超急性期脑梗死不同b高值磁共振扩散
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11(7):41-42.
【2】鲍克志,朱娟,杨擎.M R D W I及A D C 值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
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3):137—140
【3】周林江,沈天真,陈星荣.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
死诊断 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36(3):215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