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谈糖尿病治疗的新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期   作者:杨文义
[导读]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和总结患者发病机制,以制定新的治疗策略。结果通过分析发现,102例患者胆固醇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尿白蛋白、尿酸水平分别在6.6mmol/L、6.8mg、20.3mg、480.12μmol/L以上,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后,患者的胆固醇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尿白蛋白水平、尿酸等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特征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策略,对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疗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糖尿病;治疗策略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临床医学中一项比较多发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也被称为成人发病型的糖尿病,多于35岁之后开始发病,超过90%的糖尿病患者皆为2型糖尿病。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比较肥胖,相对来说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比较差,严重缺乏胰岛素的分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不明显,仅出现轻度乏力和口渴症状,容易产生的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等。通常糖尿病患者会伴有心脑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高粘血症是常见的并发症。为探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新的糖尿病治疗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均行实验室检查,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均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56例,女46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54.32±3.28)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10.23±3.82)岁;血糖值7.3~15.1mmol/L。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肝、肾、心脏等疾病。
        1.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
        生活干预是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最基础的措施。临床研究证实,适当锻炼和饮食控制能够对血糖水平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而言,降低体重,纠正长期营养过剩和超重的状况能够显著降低高血糖,缓解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不同,二甲双胍不会对人体胰岛素的分泌进行干涉,其主要的机理是通过缓解胰岛素抵抗,从而控制肝糖的转化,促进外周组织吸收和利用葡萄糖,达到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因此,二甲双胍在单独应用时不会引发低血糖症,安全性更强。同时,二甲双胍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可溶性血管黏附因子和抗氧化等功效,对患者的心血管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此外,临床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在降糖的同时,对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不会产生影响。但二甲双胍同样存在一定的禁忌证,对于合并有肝病、肾功能受损、组织灌注不足以及中枢性缺氧或正在使用造影剂的患者应停用该药物。噻唑烷二酮是一类口服胰岛素增敏剂,其代表药物包括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两种。两者均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液中胰岛素、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水平以及延缓胰岛细胞凋亡的功效。虽然罗格列酮的降血糖效果要优于吡格列酮,但吡格列酮在改善患者血脂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甘油三酯降低水平更为明显,此外还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对心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必须谨慎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1.3观察指标
        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结合,为其制定了合适的治疗措施。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胆固醇水平、空腹血糖指标、尿白蛋白、尿酸等水平进行检测,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2结果
        本研究患者胆固醇水平均>6.6mmol/L,空腹血糖水平均>6.8mmol/L,尿白蛋白水平均>20.3mg,尿酸水平均>480.12μmol/L;给予相应的治疗后,患者的胆固醇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尿白蛋白水平、尿酸水平等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寿命为目标。代谢综合征概念的提出使得2型糖尿病的治疗理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使得2型糖尿病的治疗由过去的单纯控制血糖为主转变到现在的全面防治心血管危险因素,以预防2型糖尿病、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或病死率为总目标。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必须要针对其发病机制,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为核心,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作为基础治疗,必要时加用胰岛素和其他的降糖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糖毒性和脂毒性,最大限度地保护β细胞的功能。在有条件情况下,采用肠促胰岛素类似物和DDP-4抑制剂以促进β细胞增生和再生。糖尿病的治疗还要同时兼顾降压、调脂、抗凝等综合治疗措施,全面防止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不同因素组成的,目前临床医学中通常认为,造成2型糖尿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为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肝糖产生过多和胰岛素抵抗等。一般临床医学中认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患者的这两种因素的重要性不同。大部分与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的病理状态,均伴有胰岛素抵抗,留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IGT和IFG和多囊卵巢综合症。在这些人群中,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目前,临床医学中大多数研究认为,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前,胰岛β细胞需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进行代偿,以维持患者体内血糖水平的稳定。如代偿性胰岛素分泌,不能实现与胰岛素的抵抗抗衡,患者就会出现血糖升高症状,引发糖尿病。现在多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因为干扰胰岛素信号体内因子水平病理性升高造成的。总结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其发病因素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正常人体内胰岛素可实现对人体肝脏内产生葡萄糖有效输出的抑制,同时,可加强外周组织葡萄糖的摄取,可维持正常水平的血浆葡萄糖指数。而糖尿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胰岛素抵抗,致使肝脏内葡萄糖的输出产生抑制缺陷,刺激外周组织,对人体葡萄糖的摄取功能造成影响。综上所述,全面认识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出新的糖尿病治疗策略,可实现对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控制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于畅,祁迪.中医三联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2):83-84.
        [2]陈新卫,任路平.能量代谢与2型糖尿病[J].药品评价,2018,15(3):14-18.
        [3]綦兵.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7):94-96.
        [4]刘洁,滑丽美,史永红.2型糖尿病肾病高危因素、发病机制及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6):690-693.
        [5]石维.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7):1777-17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