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而生的乡村衰落是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困惑,也是学术研究经久不衰的命题。中国政府推动实施的乡村振兴是应对这一全球挑战的担当之举,也是化解国内发展矛盾的重要抓手。立足当代中国具体国情、吸收西方世界研究养分,创新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村重构-转型-振兴理论既是中国乡村地理学者的应尽之责、也是中国乡村地理研究的应循之道。
关键字:乡村重构特征,转型机理,振兴路径
1 引言
乡村重构、转型与振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立足人地关系理论基础,以乡村地域功能变化为主线,以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要素变化解析乡村重构特征、外源驱动与内生响应耦合解译乡村转型机理、乡村地域结构—功能优化解构乡村振兴路径。乡村重构及转型是当代乡村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近期前沿。一般认为,乡村重构与转型相伴而生。
2研究思路与方法
2.1地理学视野下的乡村重构、转型与振兴
地理学视一定乡村地域为乡村地域系统。一定乡村地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并表现出一定功能(组合)。在地理学的视野下,乡村重构是指乡村地域系统要素重组及关系重塑,表现为系统结构变化、是为系统的“量变”;乡村转型则是指乡村地域系统内蕴性质及外显特征转变,表现为系统功能转换、是为系统的“质变”——乡村重构是乡村转型的过程,乡村转型是乡村重构的结果。理论上,乡村地域系统“量变”(乡村重构)引发“质变”(乡村转型)存在两种可能情形:一是系统要素重组及关系重塑引致乡村地域功能异化或退化,谓之乡村衰落;二是系统要素重组及关系重塑推动乡村地域功能优化或强化,谓之乡村振兴。据此,乡村衰落和乡村振兴是乡村转型的两种表现形式。实践中,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催生乡村地域边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组织及结构变化主要受制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等外源驱动,外源驱动激起系统内部人口、产业和土地等要素的响应性变化,即为乡村重构、包括经济重构、社会重构和空间重构;外源驱动与内生响应的相互作用推动乡村地域系统功能变化,即为乡村转型、包括乡村地域功能异化(乡村功能非农转化)或退化(农本功能相对弱化)——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的乡村重构—转型引致乡村衰落。据此,主要依靠政府政策引导、重组系统要素、重塑系统结构推动乡村地域功能优化或强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逻辑必然
2.2乡村重构、转型与振兴的系统分析
乡村地域系统具有复杂要素联系。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将乡村地域系统重构简化为经济重构、社会重构和空间重构三个维度,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表征内外环境约束下的人类活动变化,空间重构是指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叠加自然地理环境)变化。据此,以结构—功能关联选择特征指标、以综合指标体系解析重构特征。设RRC、RX、RY、RZ分别为乡村重构综合指数、经济重构指数、社会重构指数、空间重构指数,数值大小反映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变化剧烈程度。其中,指标属性表征结构关系,指标内涵映射功能联系。在对各指标原始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基础上,通过熵值法求取权重、通过加和求取乡村重构分维及综合指数值。
乡村地域系统具有复合功能结构。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将乡村地域系统功能简化为生产功能(经济产出)、生活功能(人口承载)和生态功能(生态服务)三种功能类型。据此,乡村转型乃是一定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结构的转折性变化。
乡村转型乃是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等外源驱动与经济重构、社会重构和空间重构等内生响应耦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描述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变化,能够探究乡村转型的驱动机制。
评估乡村转型效应是解析乡村衰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路径的技术基础。参考相关政策成果,新时期中国的乡村衰落主要是一种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相对衰落;另一方面,推动实现地域主体功能构成乡村振兴的约束条件。
3 乡村振兴路径解构
乡村地域系统具有二元演化方向。乡村振兴即是在政府政策引导等外力作用下,通过乡村地域系统的自觉转型与重构,实现地域功能优化或强化;通过自觉转型明晰乡村发展方向(建设什么乡村)、规划乡村振兴模式,通过自觉重构聚焦乡村发展重点(如何建设乡村)、探寻乡村振兴路径。
以乡村发展定位提炼乡村振兴模式。乡村振兴具有鲜明的规范导向,实施发展分区、定位分区功能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运用SOFM分析工具,进行乡村地域功能分区;对接乡村地域功能区划,形成乡村振兴发展分区。在此基础上,以分区功能相似度概括乡村振兴发展类型,以主导功能关联性归纳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以乡村转型机理探寻乡村振兴路径。乡村振兴具有确定的规律指向,识别关键要素、优化要素关系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区别不同乡村振兴地域模式,依据乡村转型机理分析结果,分类提取乡村振兴发展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以内部要素关联分析优化乡村地域功能结构,以外部因素影响分析优化乡村振兴发展环境。
3.1乡村地域功能变化是地理学介入乡村振兴的重要视角
新时期中国乡村振兴内涵丰富,“有限的”地理学能够为此提供独到见解,凝练地理科学问题乃是必然要求。乡村地域功能变化是乡村地域系统要素重组及关系重塑(结构变化)的逻辑结果,据此,乡村重构是乡村地域功能变化的原因,乡村转型是乡村地域功能变化的表征,乡村振兴则可视为乡村地域功能优化的标志。另一方面,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实乃乡村人类活动(包括生产、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人地关系)。据此,乡村地域功能是乡村人地关系的抽象,能够与其相互映射。以乡村地域功能变化为主线融贯乡村重构—转型—振兴,地理意义明确,是回归地理传统、探索乡村地理理论与乡村振兴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2地域主体功能定位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约束条件
中国乡村地域辽阔,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宏观层面看,乡村振兴必须兼容地域主体功能实现。
3.3中国乡村重构—转型—振兴的地理研究任重道远
当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乡村重构转型具有迥异的时空背景,因而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内涵。二者的共性特征均表现为人口、土地、资本流动引发的乡村要素重构及地域功能转型。但前者发轫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外源驱动激起乡村内部要素的响应性变化是其主要作用机制,表现为乡村要素“存量”激活主导的乡村重构与转型,并由此引致了乡村衰落;后者起始于后工业化和逆城市化背景下,外部主体、资本和文化的驱动性作用是其主要作用机制,表现为城市要素“增量”嵌入主导的乡村重构与转型,并由此推动了乡村复兴。西方世界乡村重构与转型实践经验及理论认知既不是标准模板、更不具普遍意义。中国是一个总人口和乡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农业生产功能独特、乡村发展意义重大,多姿多彩的乡村发展实践为乡村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养分。
4 结语
乡村重构与转型是当代乡村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背景。乡村重构—转型—振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但不同学科因研究对象和关注重点差异而可能做出不同解读。地理学具有特定学科视角和综合研究专长,通过“回归”地理学而聚焦学科主题和凝练科学问题,能够为中国乡村地理研究和乡村振兴实践贡献独特智慧。
参考文献:
[1]袁东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评《乡村振兴战略:重构新农业》[J].农药,2020,59(05):392.
[2]庄廷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构农民乡村社区认同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13):187-188.
[3]沈费伟.传统乡村文化重构: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J].人文杂志,2020(04):121-128.春丽.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与讨论[J].化工管理,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