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4月10期   作者:徐超、张清昊、刘志鹏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海绵城市是城市管理的理念,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海绵城市是城市管理的理念,意味着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造成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防护性,它也可以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术语是“构建低影响的雨水开发系统”。下雨时,它会吸水、积水、渗水、清洁水,而需要时,它会“释放”储存的水以便使用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公园建设
         引言
         海绵城市即意味着整个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它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防洪防涝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空间”。下雨时,它会吸水、蓄水、渗水、净化水,并在需要时“释放”储存的水以便使用它。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结合自然和人为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雨水的积累、渗透和净化,在保证城市排水和防洪的前提下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协调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水循环的各个方面,如供水和排水,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应被考虑。而现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为了让人们养成一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低影响开发理念要从小处抓起,从底层开始落实。
         1海绵城市概述
         从大禹家族治水至今,对于“水问题”的治理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历史时期的治水经验提供了“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其主旨讲的是“因自然之利,导自然之势。”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也集中于针对水问题,实施“用、排、渗、蓄、滞、净”等举措,应用范围包括大概念下的城市,也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城区局部,以及一村一户等。这种对于自然水与非自然水的高效化因势利导,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建立了人-城市-自然之共生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新道路。随着经验累积、数据分析、普遍实践,在思维创新基础上分析,未来海绵城市理念会更具创新性。比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进城市与乡村的连动就可以以海绵城市为桥梁建构无与伦比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另外,生态文明建设向“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与商业化的选择相关联,而这种选择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生态问题的治理。
         2海绵城市设计的技术
         2.1雨洪资源化设计技术
         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低下,导致下垫面透水性和滞洪性功能的减弱,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将雨洪资源利用起来,通过对雨水整合,利用收集、净化、蓄水等方法,将其看作不可缺少的水资源,真正意义上实现雨洪资源化。缓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
         2.2绿色设计技术
         城市建设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了高速的科技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雾霾的增加、水土的流失等环境问题。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之中,绿色设计理念是重中之重,核心是充分使用当地绿地条件来加强雨水净化循环功能,减少地面径流污染,真正做到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生态。
         2.3生态基础设施设计技术
         通过建设“海绵体”生态基础设施,来解决雨水储存、径流污染控制等问题。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态基础设施,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性。通过对基础设施添加海绵城市的理念,使基础设施更具生态性、持续性。如路面透水铺装的应用,起到了生态环保、水资源保护的功能。
         3城市公园建设中海绵技术应用
         3.1在水体中的应用
         水体本身就具有调蓄地表径流的作用,在建设中主要应用的是储存技术和调节技术。在公园建设中,原有的河、湖等天然水体,可以加以改造,作为调蓄水池,而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人工建造湿塘或雨水湿地,作为调节场所或者储存场所。

一部分雨水径流经绿地截留、入渗后,通过道路边沟、植草沟等设施收集至雨水管道,再通过堆石、水生植物过滤后排入水体,部分雨水可进行局部收集,通过蓄水池进行调控,进入生态湿地等补充景观用水,形成变化丰富的水体景观。
         3.2公园植物养护应用
         工程主要包括公园内绿化浇灌用水,园林绿化能够通过渗透雨洪、过滤污染物、吸收雨水等作用收集雨水,减少雨水的地面径流量,有效防止城市的内涝现象,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在民众心里的形象。有些城市会在雨水检查井旁边挖一条明沟,就承德市滨河公园来说,当夏季雨量较大时,可以将公园旁的武烈河作为能够暂时储存雨水的地方,这些水可以作为公园植物养护用水,能够节约水资源,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理念。
         3.3扩大透水性铺装面积
         从很多综合公园景观规划图中能够看到,一般广场都会占据比较大的铺装面积,同时其也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设施的主要场所,因此,为了能够方便市民通行以及健身需要,在路面铺设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刚性铺装材料,但是这种材料所具有的雨水渗透性能比较差。而在“海绵城市理念”当中,在满足市民休闲以及活动需求大背景下,可以结合土地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比较透水路面。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利用合理设计带来多样化艺术形式魅力。
         3.4在道路中应用
         采用海绵技术的公园道路的建设主要是应用透水铺装,即应用渗透技术。透水地面通过采用骨料碎石、胶结料等透水材料做成,其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进而通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来有效的削减初期雨水污染,还可以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作用。透水铺装包括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
         3.5公园绿地建设应用
         通过对公园绿地的改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海绵城市理念,让其具有吸水的性能。公园绿化的常见形式有花坛、花境、绿篱、垂直绿化等,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增加滞水面积,滞留雨水和地下水。虽然通用的方案需要人为的定时为绿化植被进行浇水,但是滨河公园将绿地设计成了生态草沟、下凹式绿地等形式,既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又可以促使水资源合理利用,从而达到了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目的。
         3.6增加水系湿地
         湖塘险滩是城市湿地一个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 也是污水进入大自然中进行循环的重要场所, 尤其是对于一些沿海城市, 其水系相对较多, 水面覆盖率较高。在进行城市综合公园设计过程中, 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点, 可以适当在河道两侧设置较长绿化带, 最大程度上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 进而为地表径流提供合适的缓冲、滞留以及下渗生态条件。同时, 在一些比较宽敞的区域, 还应当设计一些面积较大的绿化带或者是地势较低洼的阳光草坪, 这种设计方式对于强化雨水净化以及调蓄都能起到十分积极帮助作用。
         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以“海绵城市”为指导思想,有利于城市公园建设的合理布局,改善城市绿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帮助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以“海绵城市”为指导思想,有利于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改善城市绿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帮助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海绵城市”的建设非常重视天然水系统的保护和利用,减少了排水管和钢筋混凝土池的建设量。储存设施通常与现有的城市绿地和园林景观水体相连,“成本净增长”相对较低,大大降低了水污染控制成本,减少了城市洪水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卓然.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内蒙古智慧城市建设的探讨[J].社会科学前沿,2019,8(05):818-825.
         [2]陆成星,牛乐德,鲁娜.滇中城市群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机制研究[J].城镇化与集约用地,2018,6(04):83-93.
         [3]陈绍贵.“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24):95-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