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下有效构建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桥梁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刘露
[导读] 当小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阶段之后,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学生所要面临的难度更加复杂,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步入初中数学学习阶段会产生不适应的状态。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东阳乡管村学校    刘露 

摘要:当小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阶段之后,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学生所要面临的难度更加复杂,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步入初中数学学习阶段会产生不适应的状态。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在中小数学教学过渡过程中,如何合理避免学习问题的出现,进而分析当下中小学生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提出具有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教学举措,关注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衔接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 中小学;数学;衔接桥梁
        本身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存在着基本的差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小学数学更加关注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两者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上存在本质差异,这也造成了小学生在步入初中阶段学习数学学科时会产生不适应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有效性和积极性,造成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不佳的情况。因此,为了有效推动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数学教师便需要在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工作中提出多样化教学举措,为中小学数学衔接构架良好的桥梁。
        一、当下中小学数学过渡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同
        当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小学生步入初中阶段数学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到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圆柱知识点内容之中,小学数学教师通过举例方式让小学生能够形成直观性理解,以此快速帮助学生产生对圆柱内容的掌握和记忆。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概念性和抽象化的教学知识点,这些教学知识点无法通过直观性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产生理解,减少了学生对生动性和趣味性内容的期待,因此会造成学生产生不了学习主观性和积极性。
比如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内容,学生对于x感到十分陌生,这对于很多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而言,接受起来比较吃力,进而导致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速度。
        2.教学方法不同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小学生主要接触的数学知识点范围较小,而且给予学生学习时间也比较充足,进而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成绩。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于复杂,许多教学知识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探究,进而造成了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减少,而小学正在步入初中学习阶段,难以有效适应这种教学节奏,进而影响了数学学习有效性。
        二、多措并举下有效构建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桥梁
        1教师角度
        在小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阶段时,当面临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难以有效把握和理解的知识点内容,比如负数、几何证明等等,这些对于小学生新接触的知识点来说,确实让学生产生不了直观性理解,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因此,为了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阶段,数学教师需要从自身理念出发,更新教学方法。



       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知识的形成和方法探索过程设计
        初中数学学科本身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理解和应用过程中反复分析数学知识点内容,增强对知识点内容的理解,避免借助死记硬背方式对初中数学知识点内容进行强行应用,形成不了有效的学习思维。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面对刚步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应有效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来源和规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分析过程中真正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点内容的解法和理解方式,更好的灵活运用知识点内容,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质疑能力,以此来创造学生主动性学习。
        3进行推理论证
        在重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懂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适应初中教学节奏,以此来增强学生初中学习能力,借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借助实验方式让学生对实验问题进行有效论证,以此强化学生推理分析能力,更好的增强对数学问题的个性化理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在步入初中学习阶段之后,小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思维,能够更好的跟紧初中数学教师节奏,提升学习有效性。
        比如,教学时可以使用不完全归纳法.如25×20=500,20×25=500                                                                                      
所以25×20=20×25;18×125=2250,125×18=2250,所以18×125=125×18……经过多次实验都得到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的结果,从而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切忌一例立论。
参考文献:
[1]田载今.《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2016年第8期| 。
[2]周尊昺.浅议中学数学的反思教学《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17):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