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开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刘建辉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本身就具有基础性及生活性特点,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健康成长。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第一学校  刘建辉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本身就具有基础性及生活性特点,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健康成长。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本身就源自于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从生活中开发教学资源,将更多的生活实践与课堂融合起来丰富道德与法制教学资源,利用生活化资源及语言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本文当中我们针对如何通过挖掘生活资源,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做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资源;生活
        引言: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属于指导性课程,对于小学生的今后思想意识以及人格、发展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道德与法治也属于基础性学科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从本质上说到德行危机、法治形式都不能脱离生活,都源自于生活,因此需要回归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件挖掘教学资源,进而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感悟到道德与法制知识,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价值。
        一、结合生活化资源,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小道德与法制知识理解有限,所以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事件来丰富教学资源,进而让教学模式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设置类似的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进而导入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与法制观念。比如在学习家中安全与健康这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家庭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家庭当中的一些情境。比如洗完手去插电视插头,此时,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坚决不可以尝试这一举动,因为很容易触电,此时也可以告诉加学生,拔插头需要擦干手保持手干燥避免触电。此外还可以模拟一些其他家中经常出现的情境,比如不能在没有人的情况下自己爬到高处,受伤时要立刻告诉家里的大人。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就通过拨打电话来告知父母自己的现实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保证自己在家中的安全,逐渐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
        二、结合间接事件,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间接生活事件就是指日常生活中学生没有直接参与或者接触到的事件。小学生的活动范围通常是家中和学校,对于很多的国际事件并没有类似的接触,但是这也是生活当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能够影响到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比如学习我爱你祖国这一课,我们就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嫦娥1号奔月以及神舟发射的新闻事件,让学生课后由父母陪伴一起去观看相关的视频和新闻。


虽然这些事情与我们的生活比较远,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一下祖国的强大,进而对我们的祖国产生热爱之情,产生民族自豪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家大事,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一些类似的资料,比如神舟发射的图片、短视频、新闻链接等,同时逐渐培养学生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因此开展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是可以通过间接生活事件来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非日常生活事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生活当中不常见的事件,比如定期的郊游、运动会以及活动竞赛等这些事件都是学生比较喜欢但却不经常出现的,且在活动过程中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综合素养,暴露生活问题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涉及面较广,综合性比较强。所以这些资源也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现,我们只需要抓住学生喜欢这些活动这一点展开精心的设计,让家庭及学校以及社会之间紧密配合,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快乐春游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针对春游地点,春游安全以及春游需要携带的物品及数量,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再开展春游物品自己备的活动,让学生列好清单去超市自己进行购买,培养学生的自理及正确的消费观念。春游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交通安全环保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述。春游结束之后,让学生撰写一些春游的感受通过这些措施,加深学生对春游的记忆,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教育无处不在。
        此外还可以开展孝敬老人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关爱老人,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朗诵儿歌、打扫房间、做水果拼盘送老爷爷老奶奶等,然后,有的学生来拍摄这些场景。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同时也传成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而且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有利于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了音体美等各方面学科的整合,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活力。
        四、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对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无法充分理解。此时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化元素更好的表达教学问题,同时将生活与道德法制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探索、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掌握道德与法制观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晨.把握课程方向适应教学新要求——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J].福建教育,2017(35):49-51.
[2]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