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因生施教”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对策探析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 张德军
[导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实际活动中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六中学          张德军   636000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实际活动中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因材施教理念便是新课标要求的具体延伸,它强调教师在开展学科课程教学时从学生出发,考虑学生,对症下药。文章也将深入理解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基于新课改要求,“立足课堂,因生施教”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因材施教 中学语文 教学改革 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科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对学科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学科作为学生的基础性学科,在学科系统中占据十分重要位置。但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繁杂性、文字性,课堂上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学生的层次明显、差异较大。这就决定了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基于课堂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落实因生施教,推进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1、因材施教理念深入分析
        因材施教理念
        早在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体精提出并且采用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它提出“有教无类”的教学观念,强调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渗透了因材施教理念[1]。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如在同是“问孝”,孔子对待不同的学生回答便有所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漏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为孝乎?”。
        2、现代化因材施教理念
        该教育理念具体到现代教育体系中表现为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更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理念响应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以生为本,更具有时代意义[1]。
        一、“立足课堂,因生施教”视角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对策
        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基于“立足课堂,因生施教”教学理念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就必须优化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观念、教学重点、教学方式、提问内容以及作业形式、教学评价六个层次入手,进行教学改革。
        1、深化教学理念,改革教学观念
        中学语文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从教学理念上做丰富、做发展。一方面要紧跟教育时代变化,深化自身的教学认知,要确保自身时刻站在学科发展的风口浪尖上及时掌握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深化自我,提高自身素养,改革自我的教育教学思想。
        中学语文教师应当从自我教学观念角度深入理解上述因生施教的教学理念,并且要以此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跳出应试教育的束缚,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从教学认知上做好语文教学改革准备活动。
        2、立足课堂实际,改革教学重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的重点由过去的“知识传递”放在“素养培养”,由“师本”转化为“生本”。即要求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重点放在学生层面。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层次,即考虑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学生的层次性[2]。
        对学生的有效分层决定了后续教师在教学、提问、作业上的“因材施教”,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基础、个人诉求、语文学习兴趣灯都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且要注意在分层过程中保证分层的隐藏性,这样才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明确语文课堂的改革重点。



        3、根据学生差异,改革教学方式
        “因生施教”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将课堂下发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以及趣味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更符合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才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2]。小组合作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都十分契合因生施教这一教学理念,且冲击了原本语文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如在开展《雷雨》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大的语文课堂任务,包括①了解戏剧常识,包括戏剧的概念、种类以及要素;②了解作者,即曹禺;③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④了解文章的人物关系;⑤了解文章的文章结构;⑥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这六大任务由浅入深,逐层开展,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能力进行任务的分工。在课前进行导学性自学活动,课堂上小组进行资料的分享以及任务的综合完成。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十分突出,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4、丰富互动形式,改革提问内容
        立足课堂要求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时刻把控课堂节奏,与学生进行密切的互动和交流,确保学生的思考、情绪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提问便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良好形式[3]。因生施教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即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利用不同的问题牵引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层次思考。
        如在学习《蜀道难》时,对待语文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基于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提出理解性的问题,如“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蜀道难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而对待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教师则提问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上,即提问“蜀道为什么难?难在哪里?”、“文章中表示作者情绪的词句有哪些?”。层次性的问题提出弱化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压力,同时满足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需要。
        5、巩固学习效果,改革作业形式
        语文教学改革并不是单单对教学活动的改革,它同样包括对语文教学衍生环节即语文作业布置的改革。在过去的语文作业完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完成作业或者抄作业的情况,还有的学生认为作业难度较大[4]。这是因为在进行作业布置时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层次性,没有发挥作业的最大功效。因此教师要想落实“因生施教”,就必须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时根据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立足课堂中设置层次性的语文作业,减轻学生的完成压力,实现不同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三个层次的差异性作业。即低层次学生作业为翻译全文,背诵个重点段落;中层次学生要完成前一层次作业,并且掌握总结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情感能力,明确具体词语的意思;高层次学生则要完成前一层次作业,并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小作文完成等。
        6、变化教学评价,改革评价机制
        为了立足课堂,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以及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变化教学评价模式,改革评机制[4]。
        在落实教学评价活动时要注意评价内容的针对性,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内容即关注学生的闪光之处,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考虑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等。评价形式即采用书面评价、口头评价、物质评价等。目的都是为了改变过去语文课堂上的分值评价,实现因生施教,针对辅导,针对鼓励。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响应新课改要求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坚持因材施教理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昌吉.立足课堂县学质疑——因材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考[J].求知导刊,2018(20):7-8
[2]周颖.巧抓特征因材施教,让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2(11):99-100
[3]王霄.试论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76-78
[4]王建雄.因材施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9(17):67-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