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王杰
[导读] 基础教育改革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再次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玉山中学     王杰    636055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再次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这让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师将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入到学科教学课堂,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虽然广泛的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实施课程教学,但实际上由于认识不到位、落实有偏差,导致小组合作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存在误区。文章将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小组合作教学实践存在的误区展开探析,“对症下药”探求有效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误区:应用策略
        随着社会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进一步需要,我国教育也顺应社会变化更注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重要教学形式,其教学有效性也备受重视。但在理性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合作学习运行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合作学习存在诸多误区,阻碍着小组合作教学法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需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
        一、小组合作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应用误区
        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学段的必修课程,在应用合作学习虽作用明显,但也存在问题。通过分析两个经典案例,我们来探析合作性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1:“用图片装饰幻灯片”教学片段(小学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个作品)
        教师:请同学们三人一组,制作幻灯片,大家要互相分工,可以从老师准备好的演示文稿中挑选一个,也可以根据是自己的需要创设一个多媒体演示文稿插入图片进行装饰。
        学生:(仍然坐在座位上,没有反应)
        教师:同学们快一点呀,找到自己的小组
        学生:(大家动了动,但没有离开自己的计算机,只是在教师的一再要求下与附近的同学凑到一起进行商讨)
        案例2:“设计并制‘商品销售方案’多媒体演示文稿”(高中阶段)
        (教师分组并且分配角色,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们4人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每个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即一名同学搜集资料、一名同学整合资料输入信息、一名同学负责文字规划、一名同学负责总体协调)
        教师:下面小组合作完成该任务,大家一定要积极分配自己的职责哦。
        学生:(大家纷纷找寻自己的小组成员,进行任务规划。但有的学生出现了“旁观”情况,都由计算机高手来完成)
        虽然两个教学片段都能看到教师都在尽可能的在教学实践中推进小组合作,但成效并不佳.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教学实践存在误区。
        1、小组组合随意化
        大部分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时没有对学生们进行精细的分组,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内部学生之间的互补关系不明显。
        2、小组分工形式化
         一些教师认为将总任务划分为子任务给学生,学生就完成了合作学习。实际上只会导致学生们各自做自己的活动,形式上的合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之间无法实现交流、沟通、倾听。
        3、小组任务宽泛化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任务不够具体,没有精细的考虑合作的内容是否符合小组合作的需要,所设计的一些任务深度不够,没有合作的必要。导致课堂上反而浪费时间,如案例1,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己完成,合作学习反而降低了学生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
        4、合作过程自由化
        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作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没做好精细的调控、组织、指导,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5、学习机会非均衡化
        有些合作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懒散,或由于其他学生的“霸占”,导致自己在合作过程中处于附庸地位,加之教师没有适当调控,“剥夺”了小部分学生的发言权、参与权、实践权。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应用对策
        正是因为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存在着许多合作学习的误区,因此教师必须深化自身对合作学习的认知,在提高驾驭合作学习过程的能力时有效应用合作学习于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1、深化认知,正确认识合作学习本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本质,其原理是异质分组原理。在分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作用明显,学生的合作学习本质是主体之间的高度交往与互动。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把握合作的本质,在教学实践中关注认识合作学习的特质,即民主特质、沟通特质、合作特质等,改变过去的“形式化”合作,拒绝“凡课必‘合作’”的合作现象,进而在明确的认识下采取有效的措施,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2、走出误区,增强合作学习实效应用
       (1)精细分组,分配角色:学生分组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应当在分组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发展、学科的教学需要来组建学习小组,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配原则,将学生们有效互补合在一个小组内,改变案例1中随机组合学生的形式主义做法。
        同时在分组的基础上教师也应当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组内分工,要确保每月各成员所分担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为了让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进行轮流小组组长责任制的安排,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长,担负责任,这样就能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2)精选任务,避免泛化:并不是任何信息技术课程知识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必须精细的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节课教学内容。对于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如“键盘输入信息”、“数据计算”等,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有效性远远高于合作完成.如案例1学生明明可以独立完成,教室非要合作完成,反而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精选合作任务,避免合作学习泛化存在。
        具有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适合采用合作学习,如案例2学生进行销售商品销售方案的制定,难度较大、囊括知识点较多,适合采用合作学习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也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集思广益,共同突破难题,体会成功的快乐。如“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的“网页制作”难度较大,学生们合作学习完成有效性较高;具有扩展性的学习任务也适合才也能够合作学习,如“网络病毒以及危害”信息技术知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网络病毒危害的资料搜集,既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知识、开拓视野,教学也比教师理论传递更有效。
        (3)把握时机,有效合作:当然合作学习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采用,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而是应当考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需要,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把握最佳的时期,合作学习才有效。
        首先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无法个人解决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和实践检验;其次在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启发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分享想法;其三在学生意见出现较大分歧时,进行小组合作能够深化学生认知、引导学生辨明是非。
        (4)加强指导,有效调控:当然,上述我们也提到小组合作少不了老师的参与、监控、组织、指导.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要发挥自身的角色,在合作学习过程适当的参与其中。这样教师能够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也能够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沿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合作前进,能够确保合作学习更有效的开展。
        结束语:
        总之,小组合作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应当以正确、认真、积极的姿态审视合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而应用误区,更要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认知,抓住合作学习本质,对症下药探析有效解决策略,以推进小组合作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深度融合中打造高效、高质新课堂。
参考文献:
[1]毕春苗.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J].2011(01)
[2]郑冬冬.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策略探析——基于信息技术课堂现实困境的优化研究[J].教育参考,2017(04)
[3]冯延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学周刊,2020(08):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