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提高风险管理对精神科护理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挑选本院在2019年1月—2020年5月间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即常规组(n=40)和研究组(n=40),常规组行传统护理,研究组采取风险管理模式,统计并对比两组精神病患者的病房内安全性、患者对于安全的认知度以及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精神病患者的病房内安全性与患者对于安全的认知度均明显高过常规组,且研究组精神病患者的各项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亦相较于常规组显著更低,其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护理中提高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病房内的安全性,增强患者对于安全的认知度,并最大程度降低意外时间的发生。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方法;安全性;影响研究
精神病即是指在诸多心理学、生物学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导致人体大脑功能失调,致使其在认知、意志、情感以及行为等精神活动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最终引发精神疾病[1]。在现代精神科临床当中,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因其行为与神经不受自身掌控,致使经常出现过度兴奋、产生幻觉以及身体僵直等情况,更有甚者则会具有自杀或是暴力倾向,极易让周围陪护人员与患者自身造成伤害,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2]。本院将研讨提高风险管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现详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抽选2019年1月—2020年5月间在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80例精神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传统护理,研究组采用风险管理模式;常规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27—48岁,平均年龄(36.75±3.64)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1±2.18)年;研究组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6.82±3.5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22±2.06)年;两组精神病患者在上述基础资料中显示均无差异(P>0.05),其统计结果可比。
1.2方法
常规组施以传统护理,包括: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宣传健康教育,经常组织院内健康知识讲座,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精神状况与行为变化情况。
给予研究组应用风险管理模式,包括:①要优先加大力度对护理工作人员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将传统发生过的实际案例进行总结,吸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与法律意识,并要教导护理人员学习如何揣摩患者心理,提升其自身对于风险的认知,定期教授患者健康教育,通过讲课,最大程度将恶性事件的发生几率降至最低;②在院内创建风险管理监督小队,其成员由院内护士长与责任组长联合担任,其作用是严格监督护理人员的各项日常护理工作,一旦发现不足之处,要立即纠正错误并实施整改;③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就要及时将患者基本情况尽数掌握,并为患者的风险程度实施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护理措施;④在日常护理患者时,若发现患者有任何行为异常或是精神异常,都要及时做出最正确判断,及时对该患者进行相关措施;⑤要时刻加强病防安全防护,随时监督并管控好病房内的各个摆设与医疗设施,及时清除掉对患者有危害性的物品;⑥为患者与其家属详细讲述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并教授其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安全类事件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精神病患者的病房内安全性,再统计患者对于安全的认知度。
②比较两组精神病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恶性事件与不良事件,总意外发生率=(恶性事件例数+不良事件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精神病患者的病房内安全性、患者对于安全的认知度以及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均采用(SPSS)19.0软件,以(x±s)计量,行t检验;以[n(%)]计数,行χ2检验;两组精神病患者的各项统计均存在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精神病患者对于安全的认知度以及病房内安全性
经统计,研究组精神病患者的病房内安全性与患者对于安全的认知度均相较于常规组更优,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精神病患者对于安全的认知度及病房内安全性(x±s)
.png)
2.2 观察两组精神病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研究组精神病患者的总意外发生情况比之常规组更低,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png)
3 讨论
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能够将现存或者是潜在的风险识别出来的新式护理方案,该护理方案在识别出风险后还能够对其进行评估与处理,有效减少了临床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还显著降低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危害与经济方面的损失[3]。由此可见,对精神病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极为重要,在最大程度保障人身安全的同时,也让患者与护理人员加强了安全意识。
本次研究得出,研究组精神病患者的病房内安全性与患者对于安全的认知度均相较于常规组更高,且研究组精神病患者的总意外发生情况低至5.00%(2例),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0.00%(12例),(P<0.05)。
综上所述,为精神病患者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将整个精神科护理的安全性提高,还能够提升患者对于安全的认知度,最大限度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赵蓓蓓,张巧玲,张家美,张云萍,栾兰.标准化病人联合案例教学法在精神科护理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4):107-109.
[2]耿在香,丁平俊,陈爱民,王林,李玲.支架式护理查房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理本科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9,41(23):3082-3086.
[3]吴炽芬.护理人文关怀对精神科2型糖尿病患者的负面情绪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20):163-164+166.
作者简介:彭利敏(1989年2月-)女,汉族,内蒙古赤峰市,本科,护师,研究方向:精神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