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1期   作者:邓春美
[导读]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心内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和对照组(溶栓治疗)各2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各项体征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0.2%>78.0%)相对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以及LVEF等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得以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LVEDD[(50.92±7.23)mm<(56.95±6.74)mm]、LVESD[(30.72±5.32)mm<(36.5±5.41)mm]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53.43±7.34)%>(43.42±6.3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当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对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具有显著的效果,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临床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老年居多,过度疲劳、情绪波动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均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肌耗氧量,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由于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心排血量明显下降,进而诱发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常规采用溶栓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其作用效果有限。目前在临床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以本院心内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本院心内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25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其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最高龄78岁、最低龄61岁,平均年龄(64.2±7.2)岁;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6例、Ⅲ级11例、Ⅳ级8例。另外25例患者接受常规溶栓治疗,其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1例,最高龄80岁、最低龄61岁,平均年龄(63.7±6.8)岁;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7例、Ⅲ级12例、Ⅳ级6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首次给予阿替普酶(爱通立,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S20110051)15mg,静脉注射给药,10min后再给予阿替普酶50mg+5%葡萄糖溶液50mL。1h内再次静脉注射阿替普酶35mg。12h后,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5000U,持续治疗5d。
         观察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术前给予阿司匹林(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3177)300mg+氯吡格雷(河南新帅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300mg,口服用药,同时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265)10μg/kg,静脉滴注给药。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各项指标。待其血压、心率保持稳定后,再行介入治疗。当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时,则需要送入导管室,再经股静脉置入起搏电极,起到临时保护地作用。选择6F动脉鞘管,经皮穿刺,逆行送入冠状动脉口,并注入2000U肝素。经动脉造影,观察梗死血管分支,再给予肝素(5000~7000)U。由导管指引,在病变血管远端引入导丝。使用气压球囊,用以扩张血管,经皮冠状动脉,分别行支架置入术和腔内血管成形术,以疏通闭塞地冠状动脉。术后给予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各项体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1.3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数据使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和76.0%,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得以明显改善,其中LVEDD、LVESD明显降低,LVEF明显增加,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SD明显更低,LVEF明显更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及不充分扩张引起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心肌坏死。该疾病急性、持续性发作时,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其患者存在死亡的风险。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当中,主要应用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方法,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溶栓治疗主要应用阿替普酶和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用以溶解血栓,疏通冠状动脉,其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得以缩小,有助于提高患者地生存质量。但是从整体来看,溶栓治疗效果较为有限,其药效不够持久,溶栓不彻底,闭塞冠状动脉血管开通率不高。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以更好地疏通闭塞冠状动脉血管,修复心肌损伤,恢复心肌功能,进而改善心源性休克,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溶栓治疗。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以及LVEF等心功能指标得以明显地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LVEDD、LVESD以及LVEF分别为(50.92±7.23)mm、(30.72±5.32)mm和(53.43±7.3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6.95±6.74)mm、(36.59±5.41)mm和(43.42±6.38)%,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能有效治疗闭塞冠状动脉血管,临床疗效十分显著,修复其心功能,加快患者地康复进程,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炜,罗德宏.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183-184.
[2]于海初.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策略[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1):9-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