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尿路感染患者尿常规检验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1期   作者:张运
[导读] 探讨尿常规检验对尿路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尿常规检验对尿路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就诊的7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人员均进行尿常规检验,将两组尿液细菌进行培养,比较阳性检出率。比较两组亚硝酸盐阳性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尿液细菌阳性检出率及亚硝酸盐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尿常规检验可提高尿路感染患者诊断率,值得各大医院推广。
         【关键词】尿路感染;尿常规;检验;诊断
         尿路感染简称尿感,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患者。一般患有尿路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剂及尿痛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血尿现象,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若不及时治疗,还可导致尿脓毒血症和肾衰竭,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1]。由此可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对控制尿路感染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本文选取70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分析尿常规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就诊的7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46例,年龄14~76岁,平均年龄(42.14±5.84)岁,上尿路感染37例,下尿路感染33例;选取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45例,年龄13~75岁,平均年龄(42.54±5.04)岁,上尿路感染34例,下尿路感染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尿路感染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研究者先进行尿常规检验,再进行尿液细菌培养。
         (1)尿常规检验。让两组清晨收集10ml中段尿作为检验样本,接下来放入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中检测样本中白细胞数量,放入尿干化学分析仪中检测样本中尿白细胞酯酶和亚硝酸盐。
         (2)尿液细菌培养。让两组清晨收集10ml中段尿作为检验样本,将样本放入血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接下来调节培养箱温度到35~37℃,培养16小时,计算菌落数。
1.3 疗效标准
         (1)尿常规检验呈阳性,亚硝酸盐呈阳性,尿蛋白总数超过20个/μL,菌落总数超过3000/μL。
         (2)尿液细菌培养呈阳性,革兰阳性菌超过10000CFU/ml,革兰阴性菌超过100000CFU/ml。

若检验过程中发现混杂有其他细菌种类,应重新检验。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亚硝酸盐阳性0例(0.00%),观察组亚硝酸盐阳性43例(61.43%),χ2=88.663,P=0.001;对照组白细胞阳性2例(2.86%),观察组白细胞阳性48例(68.57%),χ2=94.031,P=0.001;对照组白细胞酯酶阳性7例(10.00%),观察组白细胞酯酶阳性50例(71.43%),χ2=78.169,P=0.001。观察组尿液细菌阳性检出率及亚硝酸盐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侵犯到泌尿系统造成的泌尿系统发生炎症反应,其主要是由大肠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螺旋体等细菌感染导致,少部分可由真菌、病毒及原虫等直接侵袭引起。根据尿路感染位置不同,将其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是指肾盂肾炎,患病后可出现腰痛、发烧及寒战等全身症状;下尿路感染主要是指膀胱炎、肾盂肾炎,患病后可出现尿频、尿急及尿痛症状。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将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并发肾盂肾炎及败血症等疾病,导致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出现尿量感染临床症状后,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尽早治疗。
         范永兴[2]研究发现,早期尿路感染主要是通过观察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表现等进行诊断,缺乏科学依据,导致漏诊、误诊情况频繁发生。因此,现阶段主要采用尿常规检验,通过科学的检验方法,提升诊断效果。在尿常规检验中主要包括尿干化学法、尿液培养及尿沉渣法等,其中临床常使用尿液培养。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检验时间短,是一种高效的诊断方法。为此,本文选取7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及7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并于林丽容[3]研究进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尿液细菌阳性检出率及亚硝酸盐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研究完全一致。说明尿常规检验对尿路感染筛选和诊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是在尿常规检查中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存在偏差,因此在操作过后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危险因素,提升诊断效果。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很多患者患有基础性疾病,长期服用利尿剂及维生素等,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为此,在选取样本时最好选择在清晨。
         综上所述,通过尿常规检验可提高尿路感染患者诊断率,值得各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凌霞,赵俊平.尿路感染患者尿常规检验的诊断价值[J].医疗装备,2018,358(09):74-75.
[2]范永兴.尿路感染诊断中尿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与结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8):173.
[3]林丽容.尿路感染诊断中尿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疗,2018,37(32):193-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