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血液标本检出细菌的临床特征以及耐药性,以期为血液感染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在本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实施血培养的样本资料实施分析,探究细菌检出情况、临床特征,分析病原菌的耐药特点。结果:回顾性分析样本资料后结果表示检出细菌共计367例,其中分离率排名第一者为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为47.41%,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示大肠埃希菌、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36.78%(64株)和28.81%(17株),其中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耐药严重,有4例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2株对美罗培南耐药。结论:在血液感染中检出的细菌以肠杆菌科为主,临床所应用的敏感药物为碳青霉烯类,需要根据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性加强血液感染的检测,制定有效的抗菌方案,从而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血液标本;细菌;临床特征;耐药性
血液感染是一种危重的全身感染,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血液感染发病显著增多,具有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的特点[1-2]。血液疾病因病情自身以及化疗和骨髓抑制等治疗措施的影响导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在病情发展期间会因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引起感染,医院感染是血液疾病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科学、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是有效控制感染的关键环节。为此本文选择行血培养的样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检出的367株细菌进行送检,明确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以期为血液疾病治疗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集的各个医疗区域所送检的血培养样本,检出细菌样本共计367例,样本对应患者年龄于2-94岁,平均年龄值为(56.96±4.28)岁,其中囊括男性198例(53.95%),女性169例(46.05%)。
1.2方法
细菌分离、鉴定:将实施血培养的样本瓶放置于全自动血培养仪器中进行培养,在检测结果呈现为阳性以后将样本转种于中国蓝、巧克力以及血平板中,将血平板以及中国蓝平板放置于普通环境中,在巧克力平板放置于二氧化碳环境中,将温度调整至35℃进行培养。将分离以后的菌株应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器进行鉴定[3]。
药敏试验:应用全自动分析仪、专用药敏复合板实施药敏试验,对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采用头孢西林纸片法进行鉴定,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借助于纸片筛选、酶抑制剂增强纸片法实施检测,试验结果需要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进行判读,明确检出菌株对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4]。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实验中所包含数据均借用SPSS23.0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检验用t,表示为平方差,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表示为n、%,检验结果以P值表示,P<0.05即研究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2.1 菌株检出情况以及科室分布情况对比
与2018年1月-2020年1月所送检的血液样本中共检出367株细菌,其中分离率所占比例较高者为肠杆菌科细菌66.49%(244/367),大肠埃希菌占据比例最高,为174例(47.41%),其次分离率排名第二者为革兰阳性球菌,为33.51%(123/36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59例(16.07%)。
367株细菌分布科室以肾内科为主,所占比例为33.24%,其次为烧伤科、肿瘤科,具体数值见表1。
.png)
2.2 对比分析革兰阴性菌杆菌耐药性
血液样本所检出菌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广谱β-内酰胺酶,分析结果表示大肠埃希菌、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36.78%(64株)和28.81%(17株),其中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耐药严重,有4例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2株对美罗培南耐药,见表2。
.png)
3.讨论
血液感染是一种病情较为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诊治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发现血液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死亡率较高,患者病情危重,因此需要对疑似血液感染患者实施血培养实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延缓耐药性产生的影响,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研究中检出细菌共计367株,革兰阴性杆菌占据比例比较高,是造成血液感染的主要细菌,其中检出率最高者为大肠埃希菌,与大多菌群分布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但是在部分研究资料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原因与所处区域具有一定关系[5]。分析病原菌分布特点,其中肾内科菌株检出率最高,分析原因可能与慢性基础性疾病有密切关系,其次为烧伤科、肿瘤科,分析具体原因与患者长期住院、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应用抗菌药物具有密切关系。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36.78%(64株)和28.81%(17株),耐药率比较高,为此在临床上需要加强对于肠杆菌耐药性变迁的关注和重视,对于耐药性低于30%的药物需要加强血液感染细菌耐药性的检测,避免因耐药菌株引起感染播散。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需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原则,有效预防交叉感染,针对血液中的病原菌实施准确鉴定,落实药敏试验能够有效减少相关血液疾病的发生,对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性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翟如波,李云慧,孙跃岭,梅旭,邱广斌.某院连续三年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2(01):125-126.
[2] 严佳斌,马蔡昀.2012-2014年住院病人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06(12):114-116.
[3]杨丹.82例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2020,17(04):493-495.
[4]高艳萍.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后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05):579-580.
[5]李志荣,赵建宏,李继红,等.2016—2017年河北省二级医院血液标本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03):34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