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陸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对痛风急性发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0期   作者:王成
[导读] 研究奥美拉唑协同丙氨酰谷氨酰胺诊治上消化道出血对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实践
        摘要: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协同丙氨酰谷氨酰胺诊治上消化道出血对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实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痛风急性发作患者61例作为参考组,选择同期住院既往无痛风的高尿酸血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1例作为普通组,观察两组患者运用奥美拉唑和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和尿液pH值较治疗前相比,偏高,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参考组治疗后尿酸水平,较高于普通组比,更为明显,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 pH 值都轻度上升,不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奥美拉唑对肾小管H+-K+-ATP 酶具有有效的控制作用,进而引发肾小管酸碱平衡紊乱,尿酸排泄缩减,血尿酸水平升高,最终使痛风患者急性关节炎逐步发作。
        关键词:奥美拉唑;丙氨酰谷氨酰胺;消化道出血;通风急性发作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多见性的急诊,其致病因素存在差异,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因素。痛风,其主要病理机制,就是单钠尿酸盐沉积与骨关节等区域,进而发生慢性炎症以及组织损害,另外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诱发的高尿酸血症也具有关联。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痛风多见性的病症,患者会感觉剧烈的疼痛感,同时发热,给患者身心带来不利影响[1]。本文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对痛风急性发作患者61例作为参考组,选择同期住院既往无痛风的高尿酸血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1例作为普通组,医学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对痛风急性发作患者61例作为参考组,选择同期住院既往无痛风的高尿酸血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1例作为普通组。参考组男女比例为31∶30,年龄处于4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9±2.1)岁;普通组男女比例为32∶29,年龄处于41-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3±2.2)岁。根据上述基础资料对比看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都没有显著不同(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排除标准:患者年龄<18岁;妊娠或哺乳期 妇女;过敏体质及继发于其他肾病、骨髓瘤以及血液病等原因导致的继发性痛风;合并心脑血管、肝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没有按规定用药,很难判断疗效或临床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都运用注射用奥美拉唑粉针剂40mg 加入 0.9%氯化钠注射液 100mL 中静脉滴注,一个小时左右滴完,每日 2 次;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20g加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500mL中静脉滴注,120 分钟内滴完,每日 1 次。奥美拉唑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疗程 10 天,治疗前和治疗后依次检测患者尿 pH 值以及血尿酸,同时观察体温和关节功能障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运用奥美拉唑和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检验使用χ2;P值小于0.05,则说明统计学意义显著。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和尿液pH值较治疗前相比,偏高,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参考组治疗后尿酸水平,较高于普通组比,更为明显,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 pH 值都轻度上升,不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一。



3.讨论
        痛风属于临床中多见性的炎性关节疾病。随着我国经济飞速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度营养的饮食结构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痛风的致病率不断提高。原发性痛风当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诊治手段,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而言,临床诊治主要将秋水仙碱以及NSAID为主,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总体表现为胃肠道不良反应[2]。因为秋水仙碱缓解症状需要的有效药物浓度同中毒剂量相互范畴偏窄,不良反应大,同时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极易出现毒性反应,很多患者无法认可,所以更多的患者运用NSAID进行治疗。因为老年人年龄偏大,身体各项机能衰弱,其自身的血管弹性出现明显下降,通常情况下无法及时止血,另外由于肝肾功能的逐步减退,药物代谢以及清除能力也发生显著的下降, NSAID导致的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出血在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所以消化内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碰到痛风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入院,通常在处理消化道出血时,患者会伴有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临床存在较大的困难[3]。
        通过上文的试验对比结果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和尿液pH值较治疗前相比,偏高,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参考组治疗后尿酸水平,较高于普通组比,更为明显,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 pH 值都轻度上升,不过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可得出相关结论,奥美拉唑对肾小管H+-K+-ATP 酶具有有效的控制作用,进而引发肾小管酸碱平衡紊乱,尿酸排泄缩减,血尿酸水平升高,最终使痛风患者急性关节炎逐步发作。随着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和生活饮食行为的变化,高尿酸血症呈现出不断递增的态势。痛风的出现同嘌呤代谢紊乱引发尿酸生成递增,以及尿酸排泄缩减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过仅有高尿酸血症依旧很难定义为痛风。尿酸属于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由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产生,谷氨酰胺属于原料参与到次黄嘌呤的合成。奥美拉唑属于临床多用性的H+-K+-ATP 酶的强效抑酸药[4]。 H+-K+-ATP酶划分为胃型以及结肠型,胃型 H+-K+-ATP 酶排除存在在胃黏膜壁细胞内, 还出现于肾皮质髓质集合管细胞内。奥美拉唑在控制胃型 H+-K+-ATP 酶的过程中,对肾脏 H+-K+-ATP 酶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5]。
参考文献
[1] 宋慧琴, 何文芳, 李睿,等. 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012(007):15-17.
[2] 姜艳. 谷氨酰胺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J]. 大医生, 2018, 000(0Z1):P.108-109.
[3] 张静. 奥美拉唑联合谷氨酰胺四联疗法治疗应激性溃疡临床疗效[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 000(001):39,41.
[4] 林秋利. 早期碳酸氢钠干预治疗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痛风发作的疗效观察[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8, 050(009):1029-1031.
[5] 陈一鹏, 吴学勤, 徐萍. 谷氨酰胺对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患儿SOD、MDA的影响[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2):204-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