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0期   作者:黄珂 乔健
[导读]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影响因素。
        摘 要: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 79例心脏骤停,分为成功组35例,失败组44例,比较不同因素对心肺复苏的影响,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年龄、性别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功组脑源性疾病和创伤性疾病人数占比均为2.86%(1/35),分别低于失败组的20.45%(9/44)、22.73%(1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以及胸外按压人数占比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源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呼吸机辅助呼吸均为影响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急诊行心肺复苏术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35例,年龄42.0±4.0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国际心血管急救和心肺复苏指南所制定的心脏骤停标准:即意识障碍,呼吸在数十秒内停止,全身呈青紫或苍白色,大动脉脉搏、心音及血压消失;②均在我院急诊科接受心肺复苏;③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中途转院者;②病历资料缺失。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心脏骤停,所有患者病历资料齐全。②患者家属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愿意承担相关风险并积极配合相关工作。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如合并晚期肝癌、晚期肺癌、白血病、淋巴瘤、胆管癌等肿瘤性疾病的患者;②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其他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传染性疾病的患者;③合并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重度躁狂等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难以配合检查工作的患者。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CPR。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拓患者气道,在胸骨中下2/3处进行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持续按压深度需5~6cm/次,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在按压的同时检测患者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必要时采取电极除颤仪器进行除颤。其他如气管插管、面罩吸氧等手段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使用。CPR治疗成功的判定为患者出现连续有力的大动脉脉搏,自主呼吸及窦性心律恢复正常,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或平均动脉压>65mmHg;瞳孔缩小或者对光反射恢复;脑功能分级<3级。
        1.4 观察指标 分析急诊CPR成功的影响因素,包括机械通气、家庭急救、短暂复苏、医院救护、除颤情况、肾上腺素使用情况、院内通气方式(气管插管、面罩给氧)、院前救护时间、CPR到短暂复苏时间以及肾上腺素使用量。
        2.结果
        2.1 两组年龄、性别对比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 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下表1。
 
        2.2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情况对比 成功组脑源性疾病、创伤性疾病人数占比均为2.86%(1/35),均低于失败组的20.45%(9/44)、22.73%(10/44),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见下表2。
   
        3.讨论
        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及时的CPR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预后和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CPR通过恢复患者自主循环功能使得患者转危为安,避免由于血供不足导致缺氧或一系列功能障碍。有相关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后机体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大致为4min,>4min后患者的各项功能改变较大,影响较重,容易造成多种不可逆性损伤,临床预后不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急诊行心肺复苏术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35例,年龄42.0±4.0岁。探讨心脏骤停患者急诊CPR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组机械通气、家庭急救、短暂复苏、医院救护、除颤、气管插管、肾上腺素使用≤5mg占比均高于对照组,院前救护时间、CPR到短暂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肾上腺素使用量少于对照组,院内面罩给氧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素具有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心脏传导的功能,提高心输出量的作用,然而临床也有报道由于不规范或大量使用肾上腺素导致心内膜下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失常的现象。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CPR抢救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应该适当。研究表明,CPR的成功与失败一定程度上受到引起心脏骤停病因、临床医生经验和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探讨影响抢救成功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表明,脑源性疾病中脑损伤、创伤性损伤等引起患者身体器官机能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会降低CPR的成功率。心源性心脏骤停的患者往往伴随心室纤维颤动,给予电除颤对于该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电除颤对抢救成功率具有一定的影响,电除颤通过施加额外的电流刺激患者心脏运作,力求达到恢复患者的自主心跳功能,通过辅助心脏骤停的重新启动,从而达到提高CPR成功率的目的。老年人心脏骤停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往往急骤迅速,采取合理的CPR措施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中老年人心脏骤停的临床死亡率。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心脏骤停抢救的成功率仍较低,探索影响心脏骤停的主要因素,分析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相关措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CPR的抢救流程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规范合理的抢救流程对于提高CPR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管插管、家庭急救、肾上腺素使用量、除颤是急诊CPR成功的影响因素。普及急救方法,提高现场自救的能力,准确并快速启动建立救助系统,对于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大大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伟权,陈丹,姚一鸣,等.长时程心脏骤停复苏后家猪心脏线粒体的影响.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9,24(4):309-311.
        [2]拓文,向宗兴,田永波,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复苏后行急诊PCI的安全性.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2):199-202.
        [3]宋海洋,陈锋,林庆明,等.心搏骤停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分析及临床意义.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5):37-40.
        [4]谢伟山,伍运辉,姜椿法,等.心肺复苏仪与徒手胸外按压在老年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的应用效果.中外医疗,2019,38(20):80-82.
        [5]郑宏,叶飞翔,叶宁,等.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右江医学,2019,47(8):584-586.
        [6]黄朦朦,韦梅,夏敏,等.平均动脉压对心搏骤停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临床急诊杂志,2019,20(6):450-453,4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