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电力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现阶段,我国的电网运营模式有效缓解了我国电力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保障了电能的供应。但是依旧存在电力能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因此电力能源的供应问题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完善智能电网的运营模式,科学合理地应用电力工程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国的智能电网更快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措施进行具体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工程技术;应用措施
引言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对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科学技术的强大推动下,有助于发展现代化的智能电网。在智能电网系统构建过程中,再加上用电等管理工作的实施,诸多现代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通过使用现代化云计算平台,可以大大积累和存储诸多数据,更好地发展大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现代化智能电网,兼具机遇和挑战,要对其应用现状和面对的困境进行分析。
1智能电网的数据来源
关于智能电网的数据来源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具体内容:智能电网的“智能”体现在系统运行状态的可观测和可控制上。“可观测”要求数据必须全面且准确,能反映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电网的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各环节安装众多的数据采集装置,这些体量庞大的内源性数据是监测电网运行状态的基础信息。除了来自电网自身的内源性数据,来自气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外源性数据也是智能电网建设和运行决策需要的关键信息。随着智能电网自身的发展,与外部的交互会不断加强,外源性数据的占比也会逐步提高。
2智能电网对电力设计的需求
智能电网对电力设计的需求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保证设备可靠安装,满足电网安全要求我国的电力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善,如有些电网的构架结构比较薄弱、不少地区存在着输电配电不足的情况等。所以,电力企业在不断加强电网构架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交流输电装置的开发。在我国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逐渐增加了对电力设计的要求,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也因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一些潜在问题,电力设计在智能电网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其次是满足市场的电力需求,不断改善电能的质量问题。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加大且对电能的质量标准的要求也日趋增高,采用先进的电力设计技术来发展智能电网已成为必经之路。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电力设计技术的应用方面,美国因为对电能质量方面缺少管理造成了高达千亿美元的损失。因此不断加强和改良电能的质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能为电力技术的应用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和环境。
3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措施
3.1设备故障预测
主变出现故障导致被迫停运是威胁电网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用电高峰期,主变停运使区域电网用电紧张程度急剧增加。在提高主变故障的主动发现能力方面,国内已有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成果。首先收集变压器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形成全数据源;其次,开展相关性计算,针对“主变油温故障”的结果,挖掘出与其关联最强的因素;最后,进一步计算每个因素导致结果的概率,并根据专家系统诊断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可得出导致主变油温故障的5个要因及其告警阈值。
在模型构建完成后,只要当某一因素的计算阈值高于预警系数,系统便会发出告警,提醒运维人员及时干预。
3.2电力工程技术的质量优化
一般情况下,电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分成多个级别,在实际的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需要用到各式各样的判定电能级别的方法以及评估电能级别的方法,这样做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智能电网相关体系。相关电气技术人员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最佳的方法来确定供电接口方式,健全电能质量评估体系以及客户评估体系。除此之外在进行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相关电气技术人员必须要在相关规定以及法律的规范的前提下,改进并完善电力工程技术水平和能力,有效促进智能电网建设的经济合理性以及高效便捷性。
3.3复杂数据分析技术
首先,强关联项集挖掘。通过余弦指标的“条件单调性”剪枝性质的提出,加强高效余弦模式挖掘算法的应用,以此来对强关联项集予以挖掘,对兴趣度指标条件进行分析,为剪枝提供一定的依据,确保兴趣模式的顺利挖掘。同时,借助余弦模式,在噪音过滤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适用性,避免其他数据影响到分析工作的开展。加强强关联多项集的挖掘技术的应用,可以不断提高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的全面性和深层次性。其次,聚类分析技术。在一致性聚类方面,诸多理论问题得到了有效研究,如对效用函数选择、聚类分析生成分量等。在电力企业物质调配平台总,文本分类技术的应用非常关键,可以将分析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提升上来。此外,聚类分析方法在客服系统中也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确保企业调配人员的合理性,并推动客户满意度提升。
3.4电力智能传感技术的应用
能源互联网需实现信息的快速、广泛、准确采集,通过信息交互,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能源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双向流动与优化控制。电力传感器和传感网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将在能源互联网各环节中展现出应用价值。在电源侧,面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生产,需要用到温度、光学、倾角、速度、图像及位置等多种传感器,支撑发电装备故障诊断与健康监测,预防事故发生,提高发电量效率并延长装备寿命。在电网侧,已实现电力传感器在输电、变电及配电等环节的规模化应用,利用微气象、温度、杆塔倾斜、覆冰、舞动、弧垂、风偏、局放、介损、绝缘气体、泄漏电流、振动及压力等多种传感器及智能终端的广泛部署,实现对电气主设备状态、环境与其他辅助信息的采集,支撑电网生产运行过程的信息全面感知及智能应用。在用户侧,面向智能用电、电动汽车、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采用电能质量、负荷监测、图像视频等传感器及量测装置等,支撑需求侧柔性负荷资源的充分利用,补偿能源互联网中因直流惯性不足或供需失衡导致的频率波动等系统运行问题,同时提升能源利用率。随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传感材料、器件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传感技术已由单点突破向系统化、体系化的协同创新转变,大平台、大生态的态势明显,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布局的战略高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发展电力智能传感技术和产业,是目前建设能源互联网的重点工作之一。
结语
综上,在设计智能电网时要分别出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的差别,根据其运行的要求和特点来设计。在考虑关键因素之外,设计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设计经验,并在工作中继续提高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保证电网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及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技术分析[J].科技展望,2015(4):101.
[2]谭小勇.智能电网视阈下的电力施工设计研究[J].南方农机,2015(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