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社会适应能力人类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越来越重要。体育教学可以促使他们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培养其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平静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塑造其和谐发展的人格,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学习和生活所面临的压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学生就业质量;有效融入研究
引言
教育的精髓是使武不野蛮、文不柔弱,尤其在当代社会中,对于高等人才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建设。而体育则是以通过身体素质锻炼、智力启发活动等基本教育手段,结合人体发育与机能情况进行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以达到提升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均衡发育、增强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等目的。可以说,体育活动渗透于个人成长、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之中,是综合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大学体育课程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
1影响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学生就业质量有效融入的因素分析
1.1体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不同学科方向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存在冲突
从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培养目标来看,该校体育教育学学科定位为“以市场为导向,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相结合、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相结合、专业训练与终身锻炼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体育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教育学学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社会体育学学科定位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厚基础、宽口径、强化专业基础与专业应用的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体育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体育学学科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体育学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内容上来看,体育教育学的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均涵盖了体育社会学学科内容,因而体育教育学和社会体育学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产生冲突。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学学科培养的学生的就业渠道会制约社会体育学学科培养的学生就业质量。
1.2体育学学科建设中课程设置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实践
纵观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果表明,无论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的体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时的体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普遍存在重理论专业课和通识教育类理论课,轻技能实践课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专业理论课,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应一个学期完成的专业理论课,却被放大到一学年修完。如体育统计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概论、体育科研方法、体育教材教法、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中华养生等理论课程的授课时数从教育部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32~36课时扩充到了72课时,社会体育学学科中的锻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也扩充到54课时。这种大量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授课实数的倍性增扩大,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社会实践性。
这种过于突出专业理论课,轻技能实践课的课程设置问题,必然造成学生在体育技能实践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
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通过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只要对症下药,是有办法根治的。
2.1坚持人本关怀理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育离不开人。从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缺乏人本关怀理念的现状来看,坚持人本关怀是改善现状的前提,也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改革初衷。所谓人本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通过关怀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坚持以情为怀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动性。也就是说,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层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是对于自身身体的漠视行为。要改变这一点,要从学校和教师做起,教师以身作则,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其体育锻炼技巧,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兴趣,才能爱上体育课。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迫于升学和就业压力,自主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时间,或压抑自己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改善这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校的正确引导,并想办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要坚持人本关怀的教育理念,从人性关怀出发,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提升为目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人本关怀就是要了解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而就业和职业发展是大学生最为关切的两个问题,抓住这两个问题与体育课程改革相联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运动对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这是坚持人本关怀理念所收获的成果。
2.2适当增加教学时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无论教育理念如何关怀学生的学习诉求,教学形式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如何宽泛,缺少教学时长,都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体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克服自身惰性,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中才能掌握运动技巧、增强身体素质,以便参与更多的体育锻炼。首先,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计划,以增加国民身体素质。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以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但身体素质并非教会的,而是在不断体育运动中磨练出来的,这需要学生广泛参加体育活动,并切实达到锻炼目的,才得以实现。从这点来看,需要延长大学体育教学时长,才能起到开发学生体育兴趣、增加生活技能的目的。在现有大学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与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中,适当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多留出一些空间;另外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如举行校际、年级、班级等不同范围的体育竞赛、联赛,通过活跃课余生活的方式增加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长,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与终身运动观念。其次,通过晨跑、课间活动的教学制度的实施、体育类社团的建立,增加体育教学时长,使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通过长期运动挖掘、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再对学生进行终生运动观的渗透,使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是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府,除了要教会大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高校体育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不断予以创新和与时俱进,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自律自强精神,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方礼钦.谈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阴山学刊,2006,20(3).
[2]王琳,杨柳洁,李红英.体育教学对90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