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土地规划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史佳鑫
[导读] 摘要:土地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对土地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利用,土地规划利用是政府调控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综合办)
        摘要:土地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对土地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利用,土地规划利用是政府调控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工作具体开展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土地规划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土地规划利用;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建设占用土地出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对建设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以下就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土地规划利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土地规划的作用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加强土地规划,需要以当地土地利用情况为立足点,需要遵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等规划原则。基于我国很多城市人多地少的实情,加强土地规划,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如在工矿废弃地方面,落实被损毁土地的复垦责任,有利于正确引导废弃地变为宜林宜耕地或适宜建设用地,从而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2、减少城市建设的投资成本
        土地规划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及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加强土地规划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集中式布局与合理规范,尽量减少不必要管线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道路占用土地的现象。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也在有利于减少城市化建设投资成本。
        二、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法律法规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规划利用体系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又分为城市(镇)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规划利用和乡村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规划利用。但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规划利用主要进行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对其他的地规划利用则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
        2、用地分类和规划源数据不科学
        用地分类是土地使用数据收集的基本单元,是土地利用现状的基数转换形式,其划分的科学性、合理性是保证土地规划使用的源数据真实有效性。当前规划的源数据来源不一致,数据的收集方法也是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保障。现在的用地分类都是以土地的经济属性和利用价值划分,分类指标相互冲突,指代不清,忽略了土地具有的基本属性。现有的用地指标都是单一的指代,缺乏相应的分类指标来指代这些用地。如现在城市中心的地块,土地上的结构空间由地下停车库、地下商场、临街商场、学校、住宅等共同构成,难以界定土地的分类属性,这就造成了在收集土地使用数据时失真、重复统计的现象。当前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源数据一般都是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其变更到规划基期年的数据,数据失真性大、精度低。
        3、空间分析方法落后
        在土地管理工作方面,主要是对国内外利用GIS技术进行国土资源信息综合分析,但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应用的专业化水平低,专业空间分析方法的不足,需要很多的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因此在具体领域的相关问题难以解决。


        三、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土地规划利用的措施
        1、健全完善土地规划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土地规划利用首先要不断健全法律,从而保证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中的规划利用等工作有法可依,做到依法行政,同时要做好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规划利用的编制工作,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考虑当前人口、土地、经济、城市化等形势,对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规划利用进行科学调整。应该认识到,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水平快速进步的阶段,不仅要开发土地资源,同时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区域个性化发展,以此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规划利用的指导。
        2、提高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着耕地减少,生态退化,不科学、不合理的用地的发展瓶颈;城市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紧缺事故频发等“城市病”,传统的土地利用思维难以维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有规划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新一轮科学技术正在改变原有的思维利用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引入大数、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将进一步改变土地利用规划的时空标准化尺度,拓宽优化数据的收集途径,实现海量数据的储存和分许利用,实现数字化的决策支持和辅助。通过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提高完善土地利用规划配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据收集、分析运用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土地利用评价及优化分析;搭建数据云平台,构建建模统筹城乡用地,预防和规避规划实施带来的消极影响。
        3、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过程中,合理解决乱占滥用耕地和粗放利用土地的问题,进而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搞清城市化建设(规模、速度)、耕地、经济承载力、人口等之间的关系。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总体设计,在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人均用地标准、城市容积率、城市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等,并通过城市土地规划来落实。
        4、积极应用新技术进行土地规划设计
        做好土地规划设计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核心工作,其在土地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土地规划设计过程中,积极应用新的测绘技术,能够确保土地规划设计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具体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地信息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并进行专业的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图文结果。这些图文结果能够准确、真实的反映出所要规划设计的土地信息;其次,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空间数据库进行构建,从而动态反应整个项目的土地信息;最后,利用GPS技术对现阶段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自动化分析,并构建相应的数据库。通过利用GIS系统的可视性功能,结合相应的应用模型,能够对相应的土地规划设计结果进行模拟和显示。
        5、建立全国通用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鉴于我国各级政府建立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库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集成管理的现实,我国应加快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关于具体的建立,在我国各级都建立标准一致的1:10000土地利用数据库,国土资源部可以更新最新的数据信息,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耕地保护、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后备耕地资源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利用科学和准确的数据,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真正的实现信息共享。
        四、结束语
        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工作目标是让每一寸土地可以得到合理利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配合好国土资源部门的策略及方案,构建好土地规划的资源共享网络,并充分行使部门职责,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土地规划的目标,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高效、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刘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J].科学技术创新,2018, (5):137-138.
        [2]王舒婷.土地利用规划法律制度完善之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6): 42+44.
        [3]杨涛.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 (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