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小学生心理问题一直被社会所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大量农村儿童随着父母进城务工就读,有的跟父亲或者母亲单方生活,还有些父母为了工作常把孩子送到校外机构来托管,亲戚代管,或长辈代管,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本文就这一现象,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得到家长的重视。
关键词:留守小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探究
留守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父母,寄居在祖父母家里或亲戚家里,还有寄居在校外教育机构。由于过早和父母分开,他们从小就经历了一场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剧变,当他们理应享受童年欢乐的时候,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困惑和无助悄然来袭,他们没有准备,没有经验,缺乏指导,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的表现出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这样就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关于留守小学生心理问题更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最容易出现问题,但经常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觉,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自我感觉卑微,特别是跟市里父母照顾无微不至的学生相比,他们怕被别人瞧不起,容易形成焦虑、抑郁的人格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怯懦 基本表现是胆小怕事,在表现和机遇面前退缩,进取心差,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张皇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与失败,这部分学生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却于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到孤僻的自我封闭,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又加深怯懦。
2、自卑 基本表现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这样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他们还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不敢表现自己,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而放弃。
3、狭隘 基本表现就是小心眼,极易受到外界暗示。特别是表现失败后,那些与己有关的评价或暗示极易引起其内部心理冲突,这样的学生办事刻板谨小慎微,有的甚至发展到自我封闭的程度,
4、孤僻 主要表现是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猜疑心重,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学生交流,进而陷入孤独寂寞之中。
5、抑郁 主要表现在是少言寡语,沉默闷闷不乐,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懊恼,过于敏感,遇事总往坏处去想。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父母教育的缺失
学生对父母都有依赖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直接影响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情感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充满不信任。尤其是一些低年级同学,在自己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是寻求正常途径解决,而是寻找高年级大哥作为自己的保护伞,从而导致校团体或小帮派的产生。
亲子教育的缺失,孩子得到的爱是不完整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2%的留守学生与父亲或母亲独居在一起,由于父亲或母亲性格特点,不可能代替另一方,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出现管不了的情况,此外留守学生与其父母亲见面的频率一般都很低,在外务工的父亲或母亲半年才回家一次或一年才回家一次,这时由于春节期间回去较多,受节日气氛的影响,这时对孩子的管教也因节日的气氛而淡化,如在座谈会中一位老师所说,有的学生回家就不做作业,爷爷奶奶一问就说做完了,而实际上是一点都没做,我们老批评学生也不在乎。
2、隔代教育的缺陷
隔代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失,爷爷奶奶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教育留守学生,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无论是从精力还是智力上,都很难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祖辈们往往采用溺爱或者放纵的监管方式,对孩子的物质需要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知之甚少,与孩子缺少实质性的情感交流,在行为习惯方面,祖辈们大都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特别是当有几个孙子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更显得力不从心,相当多的老人对孙辈存在过于听从溺爱的现象,老人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已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与孙辈的交流,存在很大的代沟,造成留守学生性格上的缺陷。
3、亲戚监管或校外教育机构监管力度不够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常常为了方便把孩子送给亲戚或校外教育机构来管理学生,这样的主要问题是监护人无法准确把握监管尺度,或者说在坚定监管尺度上存在顾虑,于是他们多半会采取物质满足加行为放任的好好先生式监管,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任性和我行我素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学校教育的不当
当前因中小学升学压力,相当一部分教师只去抓班级那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更多的学生也缺少关爱,特别是对留守学生的特殊关爱受不到公正,正确的待遇的学生自尊心遭到严重伤害,会以消极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同时现代社会科技和信息十分发达绝大多数在外地打拼的父母由于好心和关爱给孩子,配备手机,而这些孩子则利用手机上网聊天交友,尤其是交异性朋友去寻求心灵依托,这样做不但影响正常的学习,还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于是乎很多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但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5、自我情绪的不稳定
留守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留守学生认为自己在聚居家庭里使使的生活感到很孤独,在一次调查五年级60名留守学生中,百分87%留守学生承认说过慌,72%留守学生在心烦的时候,不像代理监护人述说烦恼,选择把心事藏在心里,或偷偷哭一场,84%的学生承认跟代理监护人顶嘴,理由是代理监护人唠叨和不被代理监护人理解,这对留守学生教育心里发展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012年11月19日,贵州毕节5名留守儿童,因不服管教,流落街头,在寒冷的冬夜惨死在垃圾箱内让人触目惊心。另外衡阳某中学,一名12岁的初一学生,残忍的伤害姑妈一家,不得不让人深深反思。
纵观一例例血淋淋案例,他们有的冷漠无情,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究其根源,就是心理出现了问题。留守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激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感,但是他们思想浅薄,情感丰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潜伏着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适应性差等心理危机,由于环境的变化,角色的转变,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心理需求的转变等等因素,留守学生要经历一些以往没有或不明显的心理体验,他们的心理适应应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致出现心理障碍。
总之,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的努力,而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尽量关爱学生,通过情感交流认识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调整留守学生心理,使其正确地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家庭学校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由国宏:《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载《小学教育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2]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3]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载《中州学刊》2006(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