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分析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发现“图形与几何”领域所占课时较少,有必要利用校本课程进行补充。为此,我们进行了前测问卷调查和课前问卷调研,设定了培养学生视图与旋转方面能力的校本课程,以此来提升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空间观念;校本课程;小学低段学生
一、现状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以“数与代数”为主,“图形与几何”领域占的比重较少,而学生对于“图形与几何”方面的学习,需要依赖经验的积累,建立表象,所以本研究打算进行关于“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校本课程开发,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以北师版教材为例,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学生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先后认识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立体到平面,需要学生经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转换。其中一年级下册的学习,无论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还是体会“面在体上”,这都属于视图方面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两个单元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除了学习“测量”外,学生初步感受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二年级下册中,“图形与几何”部分虽然增至3个单元,但是这部分的学习所用课时仍然较少。
综观一、二年级的教材,发现“图形与几何”部分所占课时比重较少,所以想要配合教材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在视图和图形的变换方面的感知,进行提升小学低段学生空间观念的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前测问卷调研
为了了解学情,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选择了本校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了前测。
1.问卷的编制
本问卷测试题目的设计不仅依托数学学科课程,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借鉴了刘晓玫老师的博士论文《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规律及特点研究》中的问卷设计,将测试范围锁定在视图、图形的变换(轴对称和旋转)几个维度,问卷难度分为3个水平,共计10道题。前测问卷发放91份,有效试卷91份。
2.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学生问卷的数据分析,统计正确率较低的题目,发现旋转问题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无论是平面旋转还是空间旋转;另外,视觉透视的要求比较高的视图问题和轴对称中两次折叠的问题,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
虽然前测数据中反映出学生两次折叠的空间想象不足,但是本研究并不打算进行折叠方面的教学,因为两次折叠的能力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纯粹的空间想象问题,二至六年级没有显著差异,得分率都不高,所以打算让学生尽早接触。
综合考虑后,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内容侧重为视图和旋转两个方面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物的操作,丰富表象,为今后脱离实物进行想象积累经验,提升空间观念。
(二)结合课前问卷调研,调整教学内容
本研究教学内容的编排,借鉴了《立体王》和《斯奎尔全脑数学》这两套书,并且也受到了超脑麦斯的启发。在我们学校两节拓展课程《叠叠乐》的基础上,利用索玛立方块这一学具,开发了系列课程。我们将《立体王》中的题目进行了删减与重组,将同类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进行系统的专项学习。
课前会先让学生填写问卷,问卷中的题目即课上所学内容。学生完成问卷时,手中没有学具,完全凭借空间想象来填写。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对题目的难易程度有更精准的把握。通过学生的课前问卷,我们发现学生不易分辨镜面对称的几何体;另外,旋转角度较大的图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因为学生在不借助学具时,会借助外部动作来辅助思考,比如歪头或倾斜身体,在比较大的旋转角度上,会受到身体因素的限制。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较多的选择了这类容易出错的问题,删掉了难度较小的题,希望学生经历空间想象之后,再进行实际的操作,来验证或调整自己的猜想,在摆、看的过程中不断思考。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框架
经过对前测问卷和课前问卷的数据分析,最终将提升小学低段的学生空间观念的校本课程设定为以下10节课。
第一节课《认识索玛立方块(一)》,通过让学生进行小正方体的拼搭来认识索玛立方块,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在活动一中,学生经历了两块、三块和四块的三轮拼搭,了解了拼搭的规则是面相连,并且通过合作交流,找到所有的拼法。在活动二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分类标准将7块索玛立方块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对这7个几何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节课《认识索玛立方块(二)》,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利用手中的学具拼出所给立体图形,学生会发现,同一个几何体可能由不同的积木组成,有不同的拼法。通过对比,总结出在拼搭前,可以先数块数来缩小范围,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活动二中,学生会应用所学策略,先数、再拼。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欣赏”,让学生了解索马立方块的发明过程,并欣赏利用这套几何体拼摆出的生活中的实物,并让学生自由拼摆。
第三节课《这是谁的脚印(一)》,把给出的三块积木,放到对应的位置,这主要是视图方面的训练,但是有时也需要旋转,并且还需要一定的推理能力。通过不同题目的对比,让学生发现不同的积木有相同的面,同一块积木有不同形状的面。
第四节课《这是谁的脚印(二)》,将三块中的两块正好摆在黑框中,和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积木组合后的视图,让学生发现同样的两块积木组合后可以印出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积木组合后可以印出同样的形状。
第五节课《制作同样的形状》,从七块积木中选择两块,制作与图中相同的几何体,这类问题的难点在于选择的范围相对较大,但是图中两块积木用不同的颜色区分,降低了难度。
第六节课《积木块组合》,活动一“积木掉下来了”,根据图示,将积木按指定位置进行拼摆,选出拼后的图,并在图中将掉落的积木涂色。活动二给出两块积木进行组合,选出可能拼成的图。两个活动都要求学生先不动学具想象,再利用学具动手拼摆,验证或修正自己的猜想。
第七节课《积木块选择》,学生要从三块积木中选择两块,拼出图中所给的几何体,这类问题的难点在于给出的图并没有颜色的区分,需要学生先在头脑中进行形状的分割,再选择积木来组合。
第八节课《滚动的积木》,活动一是积木块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中翻转,之后在最后停留的格子里涂色。活动二是根据滚动的足迹,从三块中选出对应的积木块。
第九节课《我是小小建筑师(一)》,活动一是“看谁搭的高”,学生利用手中的七块积木,自由拼搭,评价的标准是搭的高,学生在搭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思考什么样的几何体适合做底,怎样摆放能又高又稳。活动二是根据图纸进行两层拼搭,用指定的两块积木,根据图纸进行拼搭。
第十节课《我是小小建筑师(二)》,这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难度有所提升,共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是根据图纸将两块指定的积木进行拼搭,搭出的是三层建筑。活动二是根据给出的建筑设计图纸,利用涂色的方式,先只看图涂色,之后可以旋转实际的几何体进行修订与补充。
整个设计旨在学生通过动手拼搭的过程中,提升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教学设计只是根据问卷和试课的初步构想,随着实际教学的开展还会再进行增删与修改,之后还会进行后测,来检测教学效果,再次修订。我们相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学生的空间观念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今后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过程中会逐渐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晓玫.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规律及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高滨正伸,平须贺信洋.立体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