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与建议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郭明亮
[导读] 摘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科学种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同时也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科学种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同时也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和途径。本文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如何科学有效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
        一、当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但是由于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农业资源禀赋地区性差异较大,因此,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要综合考虑各地区间农业发展条件和基础,因时因地选择不同路径和模式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当前实践来看,在党中央惠农政策的支持及各部门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各地新模式、新路径不断涌现,大致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种植专业户等传统模式。该模式以“双层经营、户为基础”为支撑,是现阶段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较常见的模式之一。它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一家一户承包更多土地,不断探索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最佳结合点。对农户来说,由于经营规模有限,一般不直接采购或自有各种农业机械,而是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完成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作业任务。这种模式由于不改变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属性和形式,受到多数人的青睐。目前来看,此模式的发展在当前我国以小农为基础的经营格局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2.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家庭农场模式。该模式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来经营一定数量的土地,主要依靠家庭成员来完成农业生产作业的一种模式。此模式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得到大力提倡,目前来看,全国各地都有较成功典范。由于家庭农场经营能够有效弥补小农户分散经营的诸多弊端,在适度规模经营范围内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效性,也受到多地追捧,尤其对于耕地资源丰富的西北、东北地区更是如此。
        3.股份经济合作体模式。该模式比较灵活,能够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发挥农业最大效用。根据入股形式不同,该模式又可分为以生产要素作价折资入股兴办实体、以集资入股联合兴办实体、由能人牵头招股兴办特色种养殖实体等三种类型。通过股份经济合作,可以最大程度优化组合农业生产要素,发挥各主体比较优势,尝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探索。
        4.以集体经营为主的农业专业队模式。该模式在非农产业高度发达和集体经济实力雄厚地区较为常见,如苏南、京郊等地。当两者条件同时具备后,在集体经济内部就可按照专业分工要求,各专业队按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原则自主经营,全部服务由集体统一提供。此模式对增强农业内生发展力量、较好平衡集体内部分配关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较好作用。
        除以上模式外,在实践探索中还存有多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如以合作经营为基础的集体农场、合作农场模式以及各种类型的互助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等,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无论何种模式,其本质特征基本相同,即都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都是为了解决双层经营体制下家庭分散经营弊端,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而采取的种种尝试。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风险能力差
        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受的风险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为追求最佳规模效益,农业经营者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要求也自然提高,如农业水利灌溉、机耕路建设、排灌设备、农田电网覆盖等,但是由于以来统的层面作用发挥不足,造成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适应当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硬件要求。


        2.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偏低,覆盖领域不广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作为补充,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完善,也需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基础,来催生和创造社会化服务的市场空间。除帮助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农业领域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性服务外,还应帮助农户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科技服务短缺、现代物质装备不足、先进管理手段缺失等知识性服务短板。目前来看,由于我国规模经营起步较晚,发育不完善,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偏低,覆盖领域不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
        3.农业要素供给质量不高,结构不够优化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需要一系列先进生产要素的组合优化来共同发挥效用。当前来看,一是面临人才供给的短缺而。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导致农业先进技术和知识的推广普及存在困难。二是农业金融力量薄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贷款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时常对规模化生产运转造成阻碍。三是存在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土地难以集中连片、流转费用过高等问题,造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难以提高。
        三、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资源禀赋背景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和发展空间,各地因依据各自条件探寻最佳发展路径。
        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本身也是农业各种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过程。强化龙头企业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市场、技术、渠道等明显短板,而且也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与农户联合,延伸产业链条,使农户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二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总体来看,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市场发育不成熟,行业标准尚未统一建立,而土地又事关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切身利益,因此,在此阶段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和科学引导,一方面通过财力支撑、奖补、补贴等手段来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规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行为,消除各种损害,达到保护农民利益的最终目的。
        三是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体作用。在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下,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是未来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力军。这就要求不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及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解决其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人才、土地、科技等各种短板,将其迅速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上来。
        四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撑作用。依托当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建立健全符合当地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补充。一是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短板,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插上科技翅膀。二是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质量和范围。发挥专业服务公司、供销社、合作社作用,围绕产业链条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环节。三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简化信贷、担保程序,为发展基础好、带动性强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针对性服务,助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平,钟秋波.新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9(07).
        [2]刘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性及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9(17).
        [3]柳拥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0(1).
        作者简介:
        郭明亮(1983—)男,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