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活动式教学的价值和实现路径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董慧敏
[导读] 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按照传统的地理教学活动模式,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寻找更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同时,活动教学的不断兴起及其优势的不断显现,将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果起到明显的作用,值得教师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董慧敏     山东德州陵城区第四中学  山东  德州  253500
【摘要】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按照传统的地理教学活动模式,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寻找更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同时,活动教学的不断兴起及其优势的不断显现,将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果起到明显的作用,值得教师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地理;活动式教学法;价值意义;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120-01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积极采取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以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这其中,活动式教学作为集体验性、生动性和探究性于一体的学习模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将活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将对教学效果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地理活动式教学的内涵解析
        (一)活动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活动式教学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具体活动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地理知识的实践、体验、探索。在活动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过去被动、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变成了通过多看、多听、多动手,增加交流的时间,主动地去获取地理知识和方法,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活动式教学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烈讨论,提出建议,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活动式教学的价值取向
        1.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在活动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摆脱过去机械式被动接受的模式,通过参与活动、自主探究,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促进课堂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于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传统课堂结构已经不适应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而将活动式教学引入其中,能够使学生在传统的课堂内容之外,接触到一系列动手实践、感知体验、合作学习等环节,从而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也促进课堂结构不断优化。
        3.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在活动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摆脱过去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以更加体验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方式去学习和思考,效果能够得到一定提升。
        二、初中地理活动式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在认知活动中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学好地理的前置条件。


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是采取直入主题的方式将知识点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通过记忆去掌握和消化,这种方式在效果提升上有明显的局限性。为此,采取认知活动,来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章的时候,组织学生思考“你家乡的自然特征是什么样的?在这种自然特征下,农业有着什么样的特征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再循序渐进,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在这样的“活动导学”模式下,学生既能够主动思考新知识,又能够对新知识产生比较深的印象。
        (二)在情境活动中增强学生认识
        情境活动教学法是内容较为广泛、形式较为丰富的一种活动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并且让学生参与到情境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开展情境活动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点就是情境的设计,教师应当要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为目标,做好情境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工作。比如学习《地球和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先将GPS系统地形图在多媒体上进行呈现,然后问学生“GPS系统地形图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学生就会回答“很熟悉,平时见父母开车的时候用过”,学生的兴趣点也就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带领学生认识新课程内容,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GPS系统,加深认识。
        (三)在体验活动中深化学生理解
        体验活动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形成地理感知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单纯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体验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更好地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要注意通过让学生多做、多行、多感悟、多思考,实现教学的目标。教师采取研学旅行的方式来强化学生体验。所谓研学旅行,是教师根据区域特色、学生特点和地理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或者徒步行走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地理知识的体验。尤其是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探究地理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将其和研学旅行相结合,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和意义。比如在学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去探索当地的自然地貌,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研学旅行报告或者是课题小结。
        (四)在探究活动中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探究性活动来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性活动有多种形式,包括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等。探究性活动能够让学生思维得到延伸,在巩固既有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接触和吸收。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气候》章节的过程中,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查找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气温的数据和图表,并将这些数据和图表罗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气温变化的差异,从而实现对学生地理思维的驱动。
        总之,初中地理是以自然知识为基础,以思考能力为条件的学科。学好初中地理,使学生在地理知识掌握、地理实践能力提升、地理感知能力发展等方面能够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就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运用,要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寻中有更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赖妮.生本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J].基础教育研究,2019,(22):89-90.
[2]蒋俊.基于“主题式”教学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策略[J].名师在线,2018,(18):97-98.
[3]张春慧.创新初中地理课堂形式对接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2):56-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