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9期   作者:王利华
[导读] 目的:探讨观察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应用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观察组各观察指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冲击对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显著,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地塞米松;抗结核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冲击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TBM) 是神经系统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是由结核菌侵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1]。随着结核性脑膜炎的化疗方法不断进步,治疗手段不断完善,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提高,不但取决于抗结核病因治疗,而且,基础疗法、抗菌疗法、激素、鞘内给药、脱水降压及护理措施等也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2]。现对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18 例,女22例;年龄23 ~75岁,平均(50.5 ±3.0)岁。其中脑膜脑炎型26例,脑脊髓脑膜炎型14例。血型扩散性肺结核15 例,继发性肺结核12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8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 颈淋巴结结核2例。对照组男19例,女21 例;年龄22 ~77 岁,平均(52.3 ±3.5)岁。其中脑膜脑炎型25例,脑脊髓脑膜炎型15例。血型扩散性肺结核14 例,继发性肺结核13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7例,结核性脑膜炎4例, 颈淋巴结结核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结核治疗  给予2HLZE/△4HLE 抗结核方案进行治疗,抗结核药物为:异烟肼片0.3g、吡嗪酰胺片1.25g、盐酸乙胺丁醇片0.75g,1 次/d,于早晨口服;同时给予利福喷汀,每次0.6g, 口服,2 次/周。
        观察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地塞米松,每日20mg,静脉注射,用药1周后,待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后减量。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对比患者对两组治疗中发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结核中毒症状消失时间,脑脊髓液恢复时间,颅内压恢复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体征进行疗效判定: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未留有任何后遗症,GCS 评分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未留有任何后遗症,但GCS 评分未完全恢复正常[3]。无效:留有癫痫、脑神经损害等后遗症,GCS 评分未明显改善为。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40例中,治愈22例(55.0%),有效12例(30.0%),无效6例(15%),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患者40例中,治愈16 例(40.0%),有效11例(27.4%),无效13例(32.5%),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40例,发热时间 (12.52±5.01)天,意识恢复时间 (2.79±0.65)天,结核中毒症状消失时间 (19.98±4.15)天,脑脊髓液恢复时间 (83.15±10.56)天,颅内压恢复时间 (35.11±8.59)天,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 (4.54±1.22)天;对照组患者40例,发热时间 (19.65±4.11)天,意识恢复时间 (5.35±2.11)天,结核中毒症状消失时间 (26.53±5.12)天,脑脊髓液恢复时间 (91.72±13.86)天,颅内压恢复时间 (38.54±8.98)天,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 (7.02±2.62)天;观察组各观察指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中3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出血1例,血糖异常1例,电解质异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中有10 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出血4 例,血脂异常2例,血糖异常2例,电解质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即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及全程用药。特别强调尽早治疗和治必彻底的重要性。结核性脑膜炎化疗药物选择应考虑脑膜的结构,从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的通透性来决定。此外,一般有炎症的脑膜,其血管的通透性是增加的,有利于抗生素及化疗药物进入脑脊液。激素具有抗炎、抗感染、抗纤维化、抗过敏及抑制海士曼反应的作用。激素与抗结核药物合用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之疗效,对此目前认识基本一致[4]。但对治疗指征、剂量、给药方法和疗程尚存在不同意见。对急性期患者多用短期突击大剂量的激素,以求迅速控制炎性反应。因患者多有呕吐,服药后不能保证吸收,所以对重症患者常采用静脉输注给药。地塞米松是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 可以改善感染症状,并且合理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间,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本研究显示,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可达9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发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结核中毒症状消失时间,脑脊髓液恢复时间,颅内压恢复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总之,采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法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靖婧,周安民,彭丽红等.地塞米松联合异烟肼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 脑膜炎疗效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3,41(3):304-306.
        [2]李洪智,张翰明,马亚秋等.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26-27.
        [3]刘海梅,韩丽,张成辉.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 膜炎的 临 床 分 析 [J].中 国 医 药 导 刊,2015,17(2):125-126;129.
        [4]李倩.地塞米松联合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 疗效观察[J].中华药房,2013,24(20):1873-18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