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椎管内不同麻醉方式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分娩镇痛产妇中选取62例,起止时间是2017年3月~2019年12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2个小组:对照组31例,实施硬膜外麻醉;试验组31例,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的镇痛指标数据。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镇痛起效时间更短;麻醉后5、30、60、90min,试验组的VAS评分更低,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2.9%,略低于对照组的16.1%,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分娩镇痛产妇中,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能显著降低疼痛程度,且对新生儿的影响小,值得推广。
关键词:分娩镇痛;椎管内麻醉;起效时间;VAS评分;并发症
分娩是育龄期女性妊娠后的正常生理过程,由于子宫收缩、胎儿压迫产道、会阴部位牵拉等,会产生剧烈疼痛。分娩镇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痛分娩,是采用各种方法减轻分娩时的疼痛,缓解不良情绪,提高产妇的舒适度,改善分娩结局[1]。就目前而言,分娩镇痛主要分为静脉麻醉、椎管内麻醉两种类型,不同麻醉方式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也不同。文中选取62例产妇作为对象,对比了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的镇痛效果,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信息 在我院收治的分娩镇痛产妇中选取62例,起止时间是2017年3月~2019年12月。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2个小组:31例对照组中,年龄位于22-37岁,平均(28.6±5.4)岁;孕周37-40周,平均(38.3±1.5)周;ASA分级:I级18例、II级13例。31例试验组中,年龄位于22-38岁,平均(29.0±5.7)岁;孕周36-40周,平均(38.5±1.3)周;ASA分级:I级20例、II级11例。2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0.05),以下研究是可行的,且经伦理学机构批准。
1.2 纳排标准 (1)诊断标准[2]:经B超检查均为单胎、头位、足月妊娠;(2)纳入要求:满足阴道试产和分娩镇痛指征;知晓本次研究,依从性较好。(3)排除的患者有:心肝肾功能不全;有严重妊娠并发症;药物禁忌或过敏;腰椎、盆骨、脊柱存在创伤史或手术史等。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硬膜外麻醉,建立静脉通道,宫口开到3cm时,指导产妇取左侧卧位,穿刺点选择L3-4。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长度为3-5cm。首先注射3ml利多卡因,观察患者有无中毒现象;然后经导管注入罗哌卡因+芬太尼混合液,剂量为8ml,将阻滞平面控制在T10以下;最后连接镇痛泵,药物组成是100mg罗哌卡因+150μg芬太尼+100ml生理盐水,输注速率为6ml/h,待产妇宫口开全后停止用药。
1.3.2 试验组 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建立静脉通道,宫口开到3cm时,指导产妇取左侧卧位,穿刺点选择L3-4。穿刺成功后,经25#腰穿针进入蛛网膜下腔,确认脑脊液流出后,注射2mg罗哌卡因+15μg芬太尼。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长度为3-5cm,将阻滞平面控制在T10以下。腰麻效果消失后,连接镇痛泵,药物配置和使用方法同对照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的镇痛起效时间和产程,第一产程是宫颈扩张~宫口开全;第二产程是宫口开全~胎儿娩出;第三产程是胎儿娩出~胎盘娩出[3]。(2)分别在麻醉后5、30、60、90min,利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4]。(3)观察记录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常见如心动过缓、呼吸窘迫、窒息等。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类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类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镇痛起效时间和产程比较 2组的产程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试验组镇痛起效时间更短,差异显著(P<0.05)。见表1。
.png)
2.2 镇痛评分比较 麻醉后5、30、60、90min,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的VAS评分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png)
2.3 新生儿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2.9%,略低于对照组的16.1%,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3。
.png)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在提高,对于孕妇群体而言,既要保证母婴安全,又要减轻疼痛程度。尤其是二胎政策全面放开的当下,分娩镇痛成为不少产妇的选择。理想状态下的分娩镇痛,应满足以下几点:①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小;②给药方便、起效快,安全性高;③不会影响产妇的宫缩和运动;④必要时能配合手术实施[5]。分娩过程中,产妇存在既惊喜又恐慌的心理,情绪变化会引起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产生应激反应,不仅延长了产程,严重者会造成胎儿宫内窘迫。
文中选取62例产妇为对象,对照组、试验组分别实施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结果显示:①2组的产程时间、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大,说明两种麻醉方法对母婴的影响不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②试验组镇痛起效时间更短,麻醉后5、30、60、90min的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徐敏[6]的研究相近,说明腰硬联合麻醉的优势更明显。分析可知,第二产程的疼痛,主要来源于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的伸展和撕裂,以及外阴骨骼肌的压力,通过阴部神经、下痔神经等分支传导疼痛。腰硬联合麻醉时,小剂量持续给药,既能延长镇痛时间,又不会阻滞运动神经,对宫缩的影响小。因此,产妇能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心理状态,促进分娩顺利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产妇在椎管内麻醉时,选择L3-4作为穿刺点,将阻滞平面控制在T10以下,结果表明可以达到镇痛目标。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结合产妇的具体情况,对麻药用量、阻滞平面进行调整。综上,在分娩镇痛产妇中,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能显著降低疼痛程度,且对新生儿的影响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雷宝,王阿龙.不同麻醉方式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103-104.
[2]张安传,尹鸿,张传汉.椎管神经阻滞麻醉行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166-167.
[3]高娜,耿翠霞,白晓蔚,等.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4):6565,6568.
[4]张燕.椎管内不同诱导方式下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7):5193-5194.
[5]钟振娟.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椎管内麻醉应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20,7(1):189-190.
[6]徐敏,施秀亚.椎管内麻醉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