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于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患者在临床病症以及病理学改变方面的特点。方法:本次实验主要收集了在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期间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的病患者,合计共200例已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科室的探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将以上20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病患者按照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科学合理的划分成两组,分别展开对比,对于本次实验探究的常规研究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组中的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为阴性,对于实验研究分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当中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为阳性。本次实验,探究人员将会统计并分析两组慢性糜烂性胃炎病患者的病理学特点。结果:依据本次探究人员统计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研究组当中的慢性糜烂性胃炎病患者的肠上皮化生、轻中度异型增生病症、慢性炎症伴急性活动病症以及胃小凹腺体增生病症的指标明显高出常规研究组当中的慢性糜烂性胃炎病患者,通过研究分析可知本次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讨论:当下,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体内胃粘膜出现肠化生以及增生的概率,而对于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的病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癌变的风险。
关键词: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临床效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学特点
前言: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在临床上面被列为胃病系统当中的一项,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的主要患病群体逐渐增多,根据资料数据显示,患有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数正在逐年上增,根据临床实验可知,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出现癌变,本篇文章研究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整体病理学特点,对于后期的抗感染以及病变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我科室的探究人员主要收集了在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期间前来接受治疗的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的病患者,合计共200例已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患者的年龄普遍处于30-80岁之间,所收集的所有患者在患病时长方面,年龄方面以及学历方面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可以作为实验探究进行对比,在本次实验探究开始之前,相关探究人员已经通知到所有病患者,告知实验的主要过程以及实验的主要目的,该200名患者对此表示同意和理解。收集患者的主要依据则是已经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的患者,并经胃镜钳取进行活检,所收集的全部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不包括具有精神类疾病以及具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患者。为了更加有效的探究病理特点,所有患者按照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成两组,常规研究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中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50例,该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保持在(46.40±4.65)岁;实验研究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中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54例、46例,该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其平均年龄保持在(48.70±3.91)岁,(P>0.05)。
2.方法:
2.1研究方法
本次探究的所有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主要通过胃镜手段进行检查,以悉尼标准为依据,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肉眼分型主要分成两大类,即平坦型和隆起型,在患者隆起处以及糜烂部位分别提取2至3块组织,经过病理的脱水、石蜡包埋、HE制片的技术过程,利用显微镜观察其组织形态,研究并统计其肠上皮的化生、异型增生、炎症情况及胃小凹腺体增生的病理改变;联合运用多种实验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阴性与阳性分别为100例。本次探究主要通过回顾性方法分析患者的患病特点。
3.结果
3.1对比不同分组患者在研究统计完成之后呈现的效果
通过回顾性分析并科学的对比数据结果可以得知,相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患者,实验研究组的患者在其肠上皮化生指标、轻中度异型增生病症方面、慢性炎症伴急性活动性病症方面以及胃小凹腺体增生病症方面的统计结果明显的高于常规研究组,所有的数据经过检验以后皆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数据结果可以见下表)
.png)
4.讨论
当前,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已经发展成为医学史上胃病人群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在研究过程当中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患者的年龄有一定程度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年龄较高,则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则较高,通过研究可知,幽门螺杆菌会通过患者的胃液分泌情况以及胃肠运动情况来间接性的影响患者体内的糖脂水平,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以使患者体内的多胺代谢出现异常,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会间接的造成患者出现胃癌,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其肠上皮化生、轻中度异型增生病症、慢性炎症伴急性活动病症以及胃小凹腺体增生病症出现的概率均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为此,本篇文章对于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期间医院接收诊治的200例患有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的病患者进行探究与分析,根据本文实验数据可知,针对于慢性糜烂性胃炎疾病的病患者,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病情恶化,同时也能够间接的促使患者的胃部出现癌变,本篇文章的研究成果对于未来临床抗感染研究学方面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思源, 刘欢, 刘元元. 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 39(07):73-75.
[2] 宋进展, 徐光耀, 周海燕,等. 2型糖尿病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96例胃镜检查临床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9, 022(004):41-42,63.
[3] 张晓倩. 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型胃癌的关系--临床、内镜、组织病理学研究及癌变风险评估[D]. 2016.
[4] 耿艳, 皇甫沁媛, 范利锋,等. 半夏泻心汤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评价[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v.28(22):2478-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