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主张围绕幼儿的个性发展需求来展开,设置合理丰富的材料,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让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对于启发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研究了如何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大班;区域活动;语言能力
区域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所创设的教育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中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不以规范或具体要求来明确限制幼儿,教师在观察幼儿行为方式或探索内容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实现了幼儿的学习自由、材料选择自由。同时,教师可借助学习环境向幼儿讲解人生道理,阐述哲理,分析科学现象,说明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意识,鼓励幼儿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适合幼儿语言发展的环境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前提,教师在创设区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在充分体现出师生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尊重幼儿的人格,重视幼儿所说的话,使得幼儿有表达的愿望。同时,还可以借助区域活动中的材料选择以及活动的不同形式为切入点,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愿望。
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笔者发现平时不善言谈的李冰在探究气球的摩擦力时,一直在组织同一片区域内幼儿,在说应该以怎样的步骤利用两个气球制造出摩擦力。虽然她所说的话不太完整,但其他幼儿也在努力学习如何利用两个气球或一个气球制造摩擦力。笔者看到后与李冰适时的展开了交流,询问她实验的具体步骤,并表明自己也要动手试一试。在笔者出现不规范操作时,李冰立刻指正笔者,这使得笔者发现她的优点和长处,即乐于动手探究,虽不善言辞,但动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因此,笔者引导李冰说说整个的实验步骤,并邀请她说实验原理。借助李冰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她开口表达,在笔者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其心理压力才能减少并能够主动且积极的说话。
二、注重语言训练,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断渗透语言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格外注意引导幼儿有想说的欲望,借助聆听的过程,增强幼儿的思维能力,借助语言表达的过程,加强幼儿的思维逻辑能力。
针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限于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还应渗透到各个区域活动中,在幼儿参与游戏、进行科学实验、手工活动或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渗透语言知识。
例如,在美工区域的幼儿有序地进行着绘画活动,他们喜欢绘画,或有绘画基础,或没有绘画基础。笔者在观察不同幼儿的创作作品时,发现幼儿的表现力不一,围绕同一主题所创造的作品也不同,因此笔者在幼儿绘制完成后,引导幼儿向笔者说说自己的创作想法,比如幼儿所描绘的事物,幼儿所要传递的情感。同时,鼓励幼儿在美工区域内分享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同伴说说自己的创作想法,其他小伙伴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够锻炼幼儿的绘画能力,又能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区域活动的灵活性,适应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设置以及区域活动的构建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做出改变与调整。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区域活动内投放新颖、有趣的材料才能够吸引幼儿的关注,在吸引幼儿关注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渗透语言知识,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单纯的设置计算区域,利用数字之间的关系让幼儿进行探究,很难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笔者在设计过程中,将不同的数字设计成不同的动物,让幼儿利用天平称重的方式,测量出不同数字之间的关系,谁比谁大,谁比谁小,可以通过天平上的轻重比较区分出来。同时,借助分糖果的游戏,让幼儿经历数字的分配。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幼儿说说数字7可以如何分配,并将7颗糖果放在幼儿手中。7个幼儿以排排坐的形式坐在该幼儿面前,该幼儿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分糖果,并说出自己分配的理由。教师在引导幼儿说分配过程时,要注重幼儿语言的逻辑性,在保证幼儿计算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语言区域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区域之一,需要教师认准当前的幼儿教育主题,以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展开教学,通过大班区域活动的开展,合理利用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开口表达,加强对幼儿表达能力的锻炼,同时围绕主题活动目标达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目的,以增强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倩.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9):222.
[2]安凤. 区域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06):140.
[3]林芳萍.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J].华夏教师,2014(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