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资源开发整理项目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土地资源更为合理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实施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资源开发;整理项目;管理问题
引言
土地整理通常是指对区域内土地进行整体规划调研,明确其在结构、用途上的差异,之后再据此展开综合性的整理工作,使区域内所有土地都能够得到最优化、最合适的应用,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避免不必要的土地资源浪费。这项工作虽然能够为土地效益的提升带来较大帮助,但如果过度关注土地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也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针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土地整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土地开发问题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虽然会对各种已利用土地的用途、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但为了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同样也会对一些尚未开发的土地进行利用。由于这类尚未被开发的土地通常地表都覆盖有自然草木,且都已经融入到了周边生态环境之中,成为了林地、草地、河流、湿地的一部分,生态环境稳定,如果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进行盲目开发,而未对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进行有效考虑,就很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甚至会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非理性发展现象。例如,在处于山地丘陵区的未利用地开发时,由于地形地貌的改变,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在对河流湿地进行开垦时,如果未能考虑到农药、化肥对周边河流湿地的影响,长期下来,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二)土地复垦问题
土地复垦是指对已经损毁的土地进行针对性整治,使其能够重新达到可供利用状态,这项活动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十分常见,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不同土地的损毁原因、损毁程度不同,复垦后的可利用状态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在复垦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考虑,那么即便损毁土地得到了恢复,在二次利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已经废弃的建设用地,由于该区域土地之前已经进行了建筑工程建设施工,因此即便通过工程措施及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工程措施进行复垦,改善其土壤剖面与土壤[5]肥力条件,但其土壤肥力与周边其他土地相比也会相对较低,如果直接种植一些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的作物,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使土地失去耕地价值,再次被损毁,而对于这类二次损毁的土地,其恢复[1]难度也会大大提升。
(三)配套设施恶化,征地制度存在缺陷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农村耕地园田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如配套水利、机耕路等基础设施,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这些设施都遭遇了一定程度破坏,虽然每年国家都拨放专项经费进行维修,但是效果不容乐观。由于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征地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实施相关补偿和农民安置过程中存在很大随意性,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补偿过低,抗议强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相关权益;另一种是地方政府给予大量的征地补偿,导致农民一夜暴富,失去了劳动的意愿,造成了中国劳动力的浪费。
(四)土地开发整理实行工程监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
通常情况下,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报备验收均在施工单位自检并且认为已经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在现有的土地整理与开发过程中,质检人员转型为“联络人员”,工程项目施工完毕后,工程监理人员实施验收,合格签字通过,不合格返工整改。致使土地开发整理自检工作过于简单且流于形式,环节工程质量和分项工程质量整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当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行系统完善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在当前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基础上,要在充分考虑后备耕地、储备耕地等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提出框架性总体设想,对项目建设的区域范围、投资额度、开发时限、开发面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获得进行了确定。可行性研究要有的放矢。以意向书为基础,分别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建设背景、立项条件、投资估算、规划方案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实施过程,要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及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进行系统科学地研究与论证,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研究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核心环节,也是下一步进行施工设计的前提条件,可行性研究报告,要特别注意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建设始终工期、所实施工程总量、整理规模、资金计划实施确定;实施方案的落实。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同时,要在规模目标的基础上细化并安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以保证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提高土地整理工程项目从业人员专业水准。
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项目实际标准,委派具有一定水准的质检人员、监理人员。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要分期分批地对质检人员、监理人员进行涉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专业技术培训,以实现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与水平的同步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的监理人员要技术与管理同步强化,不仅如此,还要有良好职业道德。同时要加强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人员的考核、考试、评价制度,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的人员的专业知识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提升。
(三)建立生态影响评价机制
受我国庞大人口基数及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对于未开发土地的利用虽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但这一土地整理活动仍然是很难完全禁止的。基于这一现状,未来土地整理工作还需尽快转变思路,从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入手,对未开发土地的生态价值、生态系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之后根据土地开发利用方案展开深入分析,在充分考虑到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为本次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作出准确评价。这样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能够通过生态影响评价结果直观显现出来,如果生态影响较大,土地整理所带来的效益低于生态价值损失,那么就需要对土地整理活动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反之如果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生态价值损失在可接受范围内,则可以对该区域土地进行合理开发,以满足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土[3]地资源需求。
结束语
在基层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要想有效解决现存的实际问题,首先,需要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并结合新时期的实际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对员工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其次,单位应当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的网络结构体系,将基层土地档案的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在数据库当中,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平台,同时,通过设置科学、全面的管理机制保证各项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贾天一.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吉林农业,2019(23):41.
[2]石莎莎,郭鑫.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157.
[3]俞志东.土地储备新政下土地储备资金管理规范化问题探析[J].财会学习,2019(33):197+199.
[4]李卓然.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管理的相关性问题及对策[J].区域治理,2019(47):85-88.
[5]王珍义.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