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水旱灾害防御保障中心 黑龙江省绥化市 152000
摘要: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防汛防旱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是解决洪水灾害问题科学方式。本文从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的特点入手,对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展开阐述,仅供业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
一、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的特点
水利防汛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是新时代人们思想观念进步的成果。实际上,信息技术与卫星技术在同步发展,经过二者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水利防汛人员简化了工作内容,提升了水利工程防汛工作的准确性。水利工程防汛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准确掌握管辖区域的降水状况与天气状况,并对所统计的信息数据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运用雨水测报系统,运用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含沙量传感器等先进仪器,将最终检测的信息传输到防汛监控中心,帮助防汛人员节省了大量时间。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水利防汛问题,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自为营,缺乏统一布局
机构改革后,防汛防旱职能在应急与水务两部门间交叉,工作开展往往需要部门联动合作,但在信息化项目开发时,往往各自为营,缺乏统一布局。两部门信息化项目往往覆盖全局各项工作职能,开始建设时间不同,推进速度不同,针对防汛防旱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在顶层设计时,可能尚未明确各自工作职能,无法统一规划,导致部门间系统出现应用内容重叠、功能雷同、数据标准不一等问题。
2.信息壁垒,资源共享不足
防汛防旱工作需要实时掌握大量的水情、雨情、工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行科学研判,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会带来资源的共享不足。部门间信息传递手续繁琐,仍存在纸质数据传输为主的现象,未实现重要数据的数字化,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及平台。已完成系统只在部门内部进行信息交换,不同系统的基础数据库各自建立,各数据库接口不一,进而形成信息孤岛,最终导致资源共享不足,重复统计还会造成基础资源的浪费。
3.手段不够先进,数据采集难度大
当前水文信息采集体系已初步建成,但雨量站太少,同时,水文、气象、环保等部门的测量信息无法分享,主动测量的手段不够先进,有些闸站的监测数据要超过0.5 h,甚至1 h才能更新一次,测量数据易受周围环境因素影响,测量误差大,精度无法保证。没有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无法实现过往数据的采集运用和综合分析。物联感控覆盖面不足,遥感遥测图像自动识别等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4.系统通用性不强,智能化程度不高
市级防汛防旱系统尚在研究开发阶段,没有形成模块化的完整平台,难以对各市、区信息化项目进行标准化要求,系统通用性不强。防汛防旱系统内设子系统建设分散,且多数仅具备信息查询功能,功能模块还欠完整,尚无法充分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预警预报和决策支持功能,智能化程度不高。操作系统往往需要多次培训才能学会使用,实际应用中闲置率较高。
5.主动服务性不强,移动端应用欠缺
水旱灾害突发性强,对水情、雨情、工情信息掌握时效性要求高,当前,防汛防旱系统还停留在PC端软件开发阶段,抢险人员奔赴现场时容易受到系统制约,无法及时统筹协调全局工程调度信息,缺少移动终端的应用。防汛防旱系统还存在着公共服务主动性不强、公共参与度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三、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
1.明确工作职能,整合共享信息资源
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业务界限,统一规划部署。立项前期加大与有关部门沟通力度,确保水务、气象、交通、应急等部门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系统对接顺畅,信息协同共享,避免业务重叠、功能重复造成的资源浪费。学习借鉴税务、气象等信息化水平较高行业领域的经验,切实提升整合共享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建立系统间信息共享平台,将采集到的数据全面互联共享。同时,制定详尽可行的数据标准规范,做到全市统一地图、水利工程统一布点、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打破部门间数据共享壁垒,真正做到数据来源精准、覆盖面广。
2.运用先进手段,构建全面感知体系
积极使用新的监测手段,利用工程视频实时监控、卫星雷达遥测遥感监控、无人机巡航监测等多种先进科技,多角度、多层次对水情、雨情、工情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全覆盖。构建全面的感知体系,向环境感知、目标感知、活动感知、装备感知等综合感知体系发展。建设统一的防汛防旱物联网感知控制平台,实现全网统一管理运维物联传感设备,工程设施集中自动化控制,为防汛防旱的智慧化奠定扎实的物联基础。积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遥感遥测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围绕水旱灾害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平台。
3.开发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大数据是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的基础,想要推动防汛防旱系统智能化,就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监测预警、抢险救援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将不同相关度的数据相互关联起来,形成维度更广的数据网。基于原有的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管理子系统、资源目录管理子系统和数据交换子系统,增加多维分析报表模块,支撑顶层应用决策,实现综合数据平台的能力开放和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自我成长,构建洪水预测预报、气象预警监控、防汛防旱智能决策、灾情实时评估等多要素之间的关联模型,对数据资源进行更深层次、更有效率的分析,做出更加智能化的分析决策。
4.利用社会信息化资源,强化移动端应用
防汛防旱工作具有灾害突发性强、信息采集环境差、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在防汛防旱系统开发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各大通信运营商、移动端软件开发公司等社会信息化资源,打造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实现移动设备信息查询和信息采集,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快速开展防汛抢险工作。在防汛防旱工作人员奔赴抢险救灾现场时,也能实时掌握汛情、灾情、险情信息,实现移动数据采集发布、移动 OA、移动视频会商等功能,必要时可提供智能防汛决策。还可充分利用百度地图、微信等较为成熟的手机软件,及时更新工程信息,接收最新出险情况。
5.提高公众参与度,主动提供公共服务
过去防汛防旱信息发布对象以领导和工作人员为主,公众参与度不高,而防汛防旱工作却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民众在汛期会主动关注辖区内的工情险情。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社会参与度,将防汛防旱信息与社会公众安全需求密切结合,针对不同群体主动提供精准化预警预报服务。如台风期间,可与交通、海事部门联合,积极通过短信、微信等平台告知船舶负责人,主动提供避险服务,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动提供公共服务,也可让民众直接了解掌握汛情一手信息,避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发展进步,对社会中各个行业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开展水利防汛防旱工作时,将实际工作状况与防汛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根据防汛工程不同的需求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这样在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同时,也能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建设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阮桂春.沿海防台风地区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研究——基于浙江台州 2018 年抵御台风“摩羯”的实证分析[J].中国水利,2019(13):134-136.
[2]黄祖健,杨丹阳.简析水利工程桥梁建设对于区域城市防洪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9,50(11):246.
[3]陈尉,梅新敏,陈滢.江苏苏州市防汛排涝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9,29(03):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