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透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对满意度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   作者:闫绍莹
[导读]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临床护理的有效性。
        【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方法:纳入本院在2017年11月到2018年12月阶段接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结果: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例(17.65%)低于对照组38例(55.88%),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教育达标68例(100.00%)高于对照组56例(82.3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模式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总满意度得到提升,有利于血液透析的有序治疗。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临床护理;满意度;效果分析

前言
临床护理模式也可称之为临床干预程序,主要是针对某一种病症,将时间作为横向、将各项程序作为纵向进行的一种科学性分析[1]。维持性血液透析本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科学治疗形式,因血液透析需要长时间维持,需要从院内延续到院外,所以强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干预[2],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于此文章将分析临床护理的科学价值。

1 数据、方法
1.1 基础数据
在2017年11月到2018年12月,本院共计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3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68)。
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36例,年龄区间18-85岁,平均年龄(47.45±0.25)岁;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年龄区间19-86岁,平均年龄(47.46±0.23)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组间不具有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基础模式。
研究组行临床护理干预,具体流程为:①入院时,责任护理人员进行自我介绍,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指导表,进行入院的基础检查;②检查前,责任护理人员介绍检查的意义、方式、注意要点;③透析前,介绍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目的、意义,讲解透析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安全性,讲解如何穿刺、如何建立血管通路等,对存在恐惧、焦虑的心态进行疏导[3];④透析通路建立过程中,保持平卧位或者半卧位的姿势,穿刺的侧手臂呈现外展状态,消毒铺单后,患者可活动位置不能进入无菌区域,进行穿刺后,建立血管通路,记录是否存在肿胀和疼痛反应;⑤透析过程中,记录内瘘是否存在渗血和疼痛反应,血流量是否在常规范围内,生命体征是否正常,讲解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注意要点,观察是否出现高血压、低血压和透析失衡等反应,讲述透析过程中如何进行饮食,如何维持血液通路维护;⑥透析完成后,记录患者的穿刺手臂是否存在肿胀感和疼痛感,记录内瘘是否处于通畅状态,患者是否存在不适反应。

1.3 观察标准
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满意度。其中透析并发症包含透析失衡综合征、抽搐、皮肤感染和出血等。健康教育达标度,由我院自制,共10个项目,每一项目共计10分,分数为100,分数≥80分判定为健康教育达到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记录本次数据,两组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达标率、满意度分析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p<0.05证实有差异性。

2 结果
2.1 2组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例(17.65%)低于对照组38例(55.88%),组间对比X2=10.6667,p=0.0010。

2.2 2组健康教育达标率分析
观察组教育达标68例(100.00%)高于对照组56例(82.35%),组间比较X2=13.1613,p=0.0028。

2.3 2组满意度分析
表1数据分析,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2组满意度分析(%)





3 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因长时间进行血液透析造成躯体疼痛等,从而对社会以及家庭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紧张、悲观状态。通过本次结果证实,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例(17.65%)低于对照组38例(55.88%),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分析因素可能是因临床护理路径建立了患者的护理计划和康复流程,护理人员按照流程安排,确定自身职责,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出现[4]。
同时临床护理模式通过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和家属的情况完善。通过本次研究证实,观察组教育达标68例(100.00%)高于对照组56例(82.35%),由此数据可知,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引导护理人员根据路径表时间进行确定,规范护理流程,从而调整身心健康。
另外两组满意度分析中,观察组总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结果证实临床护理应用中,护理人员被动的执行医嘱转变为主动进行看护,从而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综合以上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后,其满意度得到提高。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瑞芹,郭佳钰.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0,23(1):41-44.
[2] 叶祥虹,曹青.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瘘功能丧失修复后的护理[J].护理学,2019,8(03):205-209.
[3]杨雪.互联网随访管理及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3):4023-4026.
[4] 冷盛君,顾蔷怡,方韡,等.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1):165-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