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杨柳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   作者:杨柳
[导读]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
        在儿科护理工作实施中,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低,常常会遇到无法表达自身需求、病情的患者,还有很多患儿在面对医护人员时会出现抵触、焦虑、恐惧等心理。作为护理人员,面对儿科患儿,不能采用成人方式护理,必须针对儿科患者特殊性,采用必要的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本次研究中,为探究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以我院收治的6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研究,取得显著效果,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从2017年7月到2019年7月间收治的儿科患者,共计120例。按照数字单双号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29例,年龄9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5.2±1.2)岁;观察组患者60例,男性与女性患儿比例为32:28,年龄最小者为8个月,最大者为12岁,平均年龄为(5.3±1.3)岁。所有患儿无其他原发性疾病,且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实施常规用药与检查,通过主动沟通方式,与患儿以及家长沟通,详细的了解患儿实际情况,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观察组患儿除了常用上述方式外,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面部表情。护理工作开展中,护理工作者需要保持微笑,通过面部表情给予患儿亲切感、安全感,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这是因为如果医护人员面部过于严肃,可能会引起患儿紧张心理,影响治疗效果;第二,运用姿体动作。通过对患儿局部或全身的抚触,增进对患儿的交流,让其获得安全感,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儿机体免疫力,改善患儿吸收能力,加速患儿排泄。例如,对于需要注射患儿,通过抚触能够舒缓患儿情绪,帮助注射工作顺利完成;第三,运用眼神。护理人员通过友善、真诚的眼神对待患儿,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尊重,对提升患儿配合度;第四,对病房环境进行优化,定期检查卫生、通风、湿度、光线、噪音等,让病房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还可以针对患儿设置一些卡通图片、壁画等,消除患儿紧张恐惧之感。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方法、护理态度等满意度,设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意义
        将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均录入到Excel表格当中,通过专业的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通过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方差检验。P<0.05说明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数据统计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评分为(96.89±2.11)分,对护理方法评分为(97.24±2.3)分;而对照组在这两项方面的评分分别为(76.38±3.41)分、(76.10±4.81)分。可见,观察组在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讨论
        儿科护理与成年人护理工作有所不同,其难度更高。由于儿科患者为儿童,在儿科护理工作实施中,常常会遇到拒绝治疗、哭闹等态度,如果不能及时帮助患儿消除这些不良情绪,不仅影响治疗配合度,同时也会给患儿增加心理负担,对患儿康复在成不利影响。
        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能够解决呼唤之间语言沟通障碍,在儿童患者、短暂性失语患者沟通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儿科患者年龄小,很多时候无法正常表达自己需求,容易造成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隔阂,影响整体的护理效果。非语言沟通,指的是并非建立在语言上的沟通方式,通过表情、眼神、抚触等方式,给患儿传递同情、温暖、亲切等情感,能够增进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更容易被患儿所接受,提升患儿在治疗护理工作中的配合度。护理人员在利用非语言沟通方式进行患儿护理中,需要掌握非语言交流技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注重与患儿之间良性互动,提升整体的护理效果。在与患儿进行沟通中,必须时刻保持微笑,消除患儿家属对患儿病情的担忧,促进患儿有效治疗。如果护理人员态度不佳,会影响患儿家属情绪,还会引起家属的方案,影响护理满意度、患儿治疗依从性。对于患儿在注射、用药等特殊时期,可以通过轻抚患儿额头,让患儿感受到呵护,减少不配合、哭闹等问题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实施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方式,而同期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从结果上来说,观察组患儿在护理服务评分、护理方法评分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满意度,对患儿早日康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丹燕.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0(8):144-145.
[2]王云桥.对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13(9):233-234.
[3]梁华梅.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J].养生保健指南.2018,20(3):202-203.
[4]何倩.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人人健康.2018,18(3):124-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