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部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   作者:任慧
[导读]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儿童手部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儿童手部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调查本科2019年7—12月门诊输液患儿首次使用手部留置针且留置时间<3d时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特点总结分析各年龄段出现不同并发症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结果婴儿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幼儿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最易出现导管意外脱落,预防措施是减少患儿哭闹和合理固定;学龄前期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最易出现穿刺处局部渗血渗液,合理固定和宣教、减少患儿活动为重要预防措施;学龄期儿童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以手部僵硬为主,可加强宣教和适当指导手部活动以预防并发症。结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手部留置针3d内主要并发症,制定实施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减少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儿的舒适感,减少重复穿刺,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儿童;手部留置针;并发症;观察;护理
        引言
        留置针不仅能够确保输液药物顺利输入,还可以减少由于多次输液穿刺所致痛苦,其在儿童输液中应用受到家长欢迎。儿童输液中应用留置针常因为儿童依从性不佳、好动、哭闹不止以及多次翻动等原因使留置针滑落,导致出现部分液体外渗以及留置针部位肿胀等现象使留置针措施失败,不仅使儿童痛苦以及家庭经济负担增加,还会使护士工作量增多。如何有效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尽可能减轻患儿因为留置失败所致痛苦,改善家长对输液满意度是医护人员一直重点关注的问题。
        1一般资料
        1.1对象与方法
        调查收集本科2019年7月—12月门诊患儿,以首次安置手部留置针且留置时间<3d患儿为研究对象,共计144人次,男性56例,女性88例,年龄在1岁至14岁,平均年龄3.4岁,按婴儿期(28d~12月)、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岁~6岁)、学龄期(大于6岁)4个阶段统计观察及分析。
        1.2方法
        对甲组患者采用传统头皮针穿刺,对此护理人员应选择血流丰富并且粗直有弹性的静脉血管,采用指切进穿刺法对患儿进行穿刺工作,护理人员需要用左手紧绷其头部皮肤,从而将血管充分暴露,同时用右手捻针对患儿实施穿刺。给予乙组患儿采用留置针,方法为以下几点:(1)留置针穿刺护理,在对患儿进行头部穿刺前应做好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协助患儿取平卧位,同时将患儿穿刺点中心周围5cm毛发剔除干净,稳定其头部,一般情况下选择18~24G型号的留置针。在对患儿实施穿刺前应做到三查七对,并对输液管、留置针进行检查,确保其封闭性、顺畅性。

在对患儿进行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使用0.5%碘伏对其局部皮肤进行消毒两次,然后将留置针和输液管进行正确连接,在穿刺时护士需要使用拇指与食指捏住留置针针柄与所要穿刺的静脉血管呈30°角缓慢刺入,出血后还需要再进针越2cm,然后将外套管固定并把针抽出,最后采用透明贴将软管固定;(2)基础护理,加强对患儿家属进行留置针健康宣教,对此应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采用留置针的优势,其能够有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儿局部皮肤,同时每天对患儿进行湿热敷20min,以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增局部组织修复力,还需要按时对留置针进行检查避免患儿乱抓留置针影响静脉输注,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红肿、硬结以及渗出等现象,一旦发现渗漏现象则需要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对于出现硬结部位则需要采用热敷或25%硫酸镁进行局部湿热敷,缓解患儿不良症状;(3)输注后护理,在输完后应进行冲管和封管处理,采用0.9%氯化钠溶液以脉冲式手法实施冲管,当管腔内充满氯化钠溶液后在穿刺点轻扣单手夹进行封管。患儿留置针一般不可超过5d,避免患儿出现静脉感染和静脉炎发生,最佳留置时间为3~4d。
        2结果
        2.1据调查3d内出现并发症的患儿有60人次,男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其中常见并发症有局部渗血渗液、导管脱落、局部肿胀、手腕僵硬、其他(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发生率平均达到47.5%。
        2.2各年龄段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各年龄阶段患儿发育特点不同,并发症发生情况不相同。
        2.3各年龄段手部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各年龄段主要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所占比例很不一样。
        3讨  论
        静脉留置针在患儿的输液治疗中应用较多,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及时用药,能够较长时间的留置,穿刺次数大大减少,输液的安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必须仔细确认患儿资料,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药物实施的价值及目的,说明药物配伍的治疗意义。穿刺过程中,护理人员实施穿刺操作要轻柔细致,穿刺方位必须进行多次核准,确保一次穿刺通过,在穿刺成功后,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严格、细致的观察,防止不良情况的出现,如感染和穿刺位置渗血等。相较于其他患者而言,儿科患者一般比较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心理上大都比较排斥静脉输液,且对于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医师的叮嘱也很难记住,另外。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血管较细且比较脆弱。因此,如果采用常规的办法为对照组的儿科患者进行护理,那么儿科患者自身会存在着许多影响静脉通畅的因素,为了减少穿刺的次数,可以采用静脉留置针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工作。通过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难度,帮助儿科患者顺利完成输液。儿童输液中采用自制留置防护手套进行留置针固定可以明显改善其固定效果,避免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茜茜.儿童静脉留置针留置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4):948-949.
        [2]费舫.培养2~3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4):233-233.
        [3]张敏.儿童输液固定臂板在四肢静脉留置针固定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78-78.
        [4]陶静.棉袜固定儿童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评[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4):58-59.
        [5]钱文.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5(05):14-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