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工投集团徐圩投资有限公司 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档案管理责任伦理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观点,自档案管理活动开始便具有了社会性的责任,档案管理责任在其服务社会化的道路上由传统意义上的法律责任与政治责任逐渐向道德责任转型,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管理;责任伦理;机制
1档案信息伦理概述
档案信息伦理,是指涉及档案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其建设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和信息共享信息审查制度、信息隐私权、知识自由、信息获取的自由和平等内容。
2当前档案信息存在的伦理化问题
2.1档案信息获取和传播途中的问题。网络诈骗和网络环境污染是当代网络文明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网络信息安全。加上网络信息鲜明的广泛性特征,可以突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因此各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加剧了道德冲突。网络信息在制定标准时,同样会受到地域影响,对档案信息化的网络管理工作开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加强宏观调控,确保档案信息伦理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2.2档案信息产权保护问题。对重要资产进行保护是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知识产权、战略机密、先进科技等,需要防止出现恶意盗取,产生不利影响现象发生。网络信息本身安全性能很弱,常出现问题,对网络信息造成破坏,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在安全问题上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来要求人们的行为意识。
2.3个人隐私问题。档案信息关系到每个人的隐私安全,在建设档案信息过程中,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安全是衡量档案管理人员道德问题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会出现复制、借用、部分转移的现象,这些现象不易被发现,也难判断是否存在违反道德的行为。在网络信息量越来越大的今天,档案管理部门应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避免出现个人机密信息外泄对他们造成威胁。
3档案管理伦理的价值维度
3.1社会维度。档案管理作为一种依托社会而存在的实践活动,越接近社会化服务,其道德价值越发凸显。“道德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否满足主体(人或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是否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道德价值具有鲜明的属人性、主体性特征”。档案管理的道德价值表现为某种行为价值,档案管理各主体道德关系的表现形式,关系着各主体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对社会及他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传统背景下以简单的“保管—利用”模式为主导的档案管理,其道德价值并不明显,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会各主体对档案需求的提升加速了档案主动服务模式的出现,由此引发了不同形态的道德问题。在主客体确定的前提下,档案管理的道德行为价值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的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即为什么管和如何管的问题。不同类型的主体根据自身的尺度衡量档案管理的道德行为价值,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主体的行为应在利他的动机下,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与服务方式,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
3.2历史维度。档案管理是一项集利用需求与利用目的为一体的活动,体现着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多元主体的差异化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整体运动规律,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明程度以及档案内部管理环境等,均影响着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
档案管理活动普遍价值的形成是档案客体主体化的结果,在从事档案管理各项任务时,管理主体以自身的尺度为依据,去感知、开发、影响档案资源,利用主体同时发起对档案客体资源的需求,以此建立主客体关系,赋予档案这一客体资源以主体观念。这里的普遍价值并非普适价值,而是指档案管理作为社会管理活动之一,为社会提供有用资源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上的管理价值,诸如档案的现实利用价值、档案的长久保存价值等。其中,档案的现实利用价值还体现在对形成者所具有的第一价值与对其他社会利用者所具有的第二价值两个方面。
4档案管理责任伦理的运行机制
4.1档案管理责任伦理机制的“他”运行。社会道德主体的多样化以及道德作用范围的广泛化,致使社会公共价值基础上的档案道德观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档案管理始终是与社会责任相联系的,这样一种具有公共利益属性的社会实践道德观一旦被社会规范化的制度所吸收,档案管理的社会道德机制便有了可以依靠的载体,虽然很有可能失去原本的一些价值属性,但却也间接实现了档案的社会责任。能够实现档案管理责任伦理机制的载体制度可以有很多种,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甚至跨越时空,而这完全是因为档案资源的社会属性得到了社会个体的认同与保护。从档案管理主体角度而言,若要使档案管理社会责任伦理机制维持良好的秩序,主要依靠的载体是与激励、监督两种形式相关的制度。现阶段档案管理主体大多数处于习得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主体能够明确区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区别,并且能够根据社会道德标准进行道德行为抉择。但是处于这个阶段的主体还不能完全以他人利益为行为动机,这个时候基于他人的道德评价对主体道德情感的升华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奖励或是激励往往比惩罚对于主体道德的习得更有效果。监督的作用则是在主体进行外在与自我道德教育之时,更好地引导主体的道德认知,尤其是当主体受到功利主义侵袭时,及时准确地调整主体的道德思维,重新进行道德判断,避免走入道德滑坡。
4.2档案管理责任伦理机制的“自”运行。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力求分析社会责任伦理机制是如何依靠自身的运行机制进行调节,并最终实现调节责任主体的社会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初衷。伦理机制的自运行需要依靠主体道德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自律能力,其中包括已经达成道德共识的目标机制、能够促进目标达成的动力机制、能够确保目标有效性的考评机制。具体到档案管理的伦理机制而言,首先要建立一种能够进行伦理机制自运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是兼有社会层面的制度、文化、经济与档案管理层面的价值观、责任感的复杂性的环境氛围。其次,运行已在各主体达成共识的目标机制,目标机制的设立以符合社会档案公德或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然后要对社会总体档案道德价值目标进行分层级、分类别、分主体的逐一推进。再次,带有社会总体道德意志的目标的达成必须以主体高度的自律为前提,因此,与总目标及各个分目标相匹配的动力机制尤为关键,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典范带动、道德感化等人性化的道德管理方式来强化动力机制。最后,伦理机制的自运行还需要建立一套能够迅速感应外部变化并及时做出回应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自适应考评机制,以适应由于社会高速发展引起的伦理环境变化,应对主体道德目标失效的危机。
结语
综上,强化主体责任伦理意识显然是档案管理社会责任实现的首要步骤。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档案服务正呼吁档案管理主体的角色转型,由档案保管者向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者转变,并且赋予档案管理主体与其新型角色相配套的权利,传统管理背景的管控机制应向符合道德规范的伦理机制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志伟.新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文存阅刊,2019(11):16-16.
[2]曾明权.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理论思考[J].信息记录材料,2019(5).
[3]陈翠英.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8(5).
[4]李成.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