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探究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沈敏
[导读]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大自然的肾脏”,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起着重要的生态服务作用。
        南通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大自然的肾脏”,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起着重要的生态服务作用。如果打破了生态平衡,就会让原有的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受到破坏。而城市湿地具有治理污染,净化空气甚至是教育的作用。对于目前城市湿地生态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及时的进行修复,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环境适应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生态修复理念;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公园的城市建设和修复中,既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又能保持区域生态平衡,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最终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湿地资源,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湿地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探索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要点,对于今后更好的建设湿地公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公园是指建立在城市及其周边,具有一定的自然特性、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发挥一定的科普与教育功能,并兼有游憩休闲作用的特定地域。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其能够为人们提供游憩、康乐的场所,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湿地公园可供人观赏、游憩、体验、休闲,并且可以进行一系列生态教育等活动。按照形成过程划分,湿地公园可划分为人工湿地公园和自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是指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恢复城市现有或退化的湿地,并结合城市的规划需求赋予其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的功能。自然湿地公园是在自然湿地保护区的基础上,对原有湿地资源加以利用,增加适度的辅助设施。按照功能划分,湿地公园可划分为污水净化型、生态展示型、湿地恢复型、雨水回收型和仿生湿地型五大类。
        二、生态修复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湿地生态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及时的进行修复,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环境适应人们的生活。而城市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要作为一个工程进行规划和修复。对于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应以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景观美学为首要原则,循序渐进。在明确生态因子现状的基础上,了解城市发展规划,清楚所规划湿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定市人民留足了自然休闲的区域,值得我们城市化过程中予以借鉴。
        三、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
        对湿地原始环境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恢复项目的特点是过度开采和人为扩大原始湿地,这必然导致不受干扰的自然生境的突然减少,以及湿地的严重分割。生境和原始物种,特别是某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逐渐消失,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逐渐减少。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生态环境的丧失,以及无法可持续地恢复现有的种群在长期积累之后,主要物种的消失和大量外来物种被稳定的生态系统取代,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逐渐退化,原因是物种生存环境的持续退化。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后期维护重视程度不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明文规定资源管理的制度、职责、监管机制,而且缺乏对管理人员的高素质、专业化培养,导致湿地公园后期的景观效果不佳,没有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
        四、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1.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功能区域规划、水系组织规划、植物景观规划、动物多样性规划。一是根据项目基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确定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对水系、植物、动物生境进行系统规划,从而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

通过限制游人的活动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确保提供生物足够的生息空间和迁徙通道,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二是湿地展示区。在生态核心区外建立湿地展示区,减少外界景观与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重点展示湿地自然景观,开展适宜的科普宣传活动。三是游览活动区。该区域生态敏感度较低,适宜开展湿地文化宣传为主题的活动体验,增加游客对湿地的认知。四是植物景观规划。在植物选择上,采用本土特色植物,保留场地现有植物,合理搭配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协调设计乔灌草的比例,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五是动物多样性规划。为增加动物多样性,可采取以下措施:调查研究各野生动物的数量、种类,研究其习性,为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做准备;通过设置多样的生境类型、丰富的栖息繁衍空间,吸引不同生长习性的动物;种植蜜源植物、鸟嗜植物,为招鸟、引鸟提供食物果源;维持充足的绿量和生物量。六是岸线是湿地与陆地的过渡地带,一种独特的线性空间,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及护坡处理对动物栖居与繁衍尤为重要。因此,在对岸线进行设计规划时,应注意采用借鉴自然界的岸线形式,自然置石结合草坡入水,与环境和谐统一,增加景观的延续性和完整性。这样不仅能营造生态自然的岸线景观,又能防洪固坡,避免雨季水流漫溢。
        2.生态工程。湿地公园的生态工程一般涉及湿地水文、土壤和湿地生物的修复或重建,以及其他相关景观的建设,在这些建设内容的实施和完成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以下3点:一是坚持建设过程中连续的生态监测和阶段性的生态评估。生态恢复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掌握在这个动态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发生的变化,恢复的程度等信息都需要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对湿地相关指标要进行连续的监测、比较和分析,才能对恢复的状态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从而掌握建设措施的有效性以及作相应的调整或完善建设措施。二是持续的目标微调。在建设过程中,若通过监测发现难以或无法达到的目标,可对规划目标进行适当的微调,以实现更加合理和完善的建设方案。三是成功的标志:目标功能的成功体现和低成本管理的实现一个建设成功的湿地公园,首先要实现规划中所确立的目标核心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要具备生态完整性,能自我维持,实现低成本管理,避免成为“奢侈品”,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负担。
        3.养护和管理。湿地公园建成后,合理有序的日常管理对于湿地公园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维持非常重要。除了相应的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之外,从生态学角度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度增加正面的人工辅助。成功的湿地公园具有生态系统完整性,能够自我维持,因此在湿地公园的日常管理措施中,以适度增加正面的人工干预,辅助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主,尤其要保持目标物种及目标生境类型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核心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二是排除负面的人类活动干扰。排除人类活动的负面干扰是有效维护湿地公园关键措施,要科学计算湿地公园的容量,控制入园人数和公园内的休闲娱乐活动的项目和强度。三是在环境容量上的收支平衡。旅游不可避免的会对大气、水体、动植物等产生负面影响,通过统计日常旅游者的数量,可估算其所消耗的环境容量。要将游客所消耗的环境容量和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环境容量相比较,通过拓展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达到环境容量上的收支平衡。
        结论:
        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创建一个生态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稳定,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湿地公园应具备恢复生态结构的功能、保持景观协调的能力和利用自身的恢复能力维持长期生态平衡的潜力。同时,湿地公园应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让人们从大自然中学习智慧。最重要的部分湿地公园建设是适应当地条件,设计原则的复苏,再生和延续,科学合理利用现有的湿地资源,充分发挥生态和湿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人们提供一个宜人的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
        [1]赵晓梅,宋丽.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现代园艺,2017(12):88.
        [2]霍旭阳.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界面空间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7.
        [3]童伟,陆健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 生态学报,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