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华运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市 230000
摘要:当今时代,我国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随着“旅游+”、“交通+”、“文化+”的发展热潮,促进道路建设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旅游度假、产业扶贫等深度融合成为时代发展趋势。风景道应运而生,成为深受自驾游客喜爱的旅游场所,成为整合区域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风景道是“旅游+交通+文化”相结合的新型景观道路,具备交通、历史、文化、文物、景观、游憩、娱乐等多重价值,强调其交通功能和外部空间环境、旅游资源的互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产物。
关键词:旅游风景道;设计原则;方法
引言
风景道(ScemcByway)是具有“交通+游憩”双重功能的线性景观通道,起源于美国,是美国学者TheodoreE.Strauss于1933年在修建蓝岭风景道时提出,其本质是满足人们在驾驶过程中的休闲游憩需求。我国风景道的建设实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是顺应自驾游市场的快速兴起而产生的,具有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地方的建设实践和国家政策引导两个层面。
1旅游风景道设计原则
1.1美观独特原则
旅游风景道设计时需考虑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享受自然美、体会设计美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修饰和保留沿线及视域范围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时需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价值高的文化遗产。旅游风景道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地域特点,形成有别于其他道路的主题和定位。根据地理和文化特征,设计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道路,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使游览者感受旅途中有张有弛、赋予节奏、高潮迭起的沿路景观。
1.2安全优先原则
旅游风景道在满足司乘人员游览欣赏之时应以保证交通安全为前提,在提供符合交通安全条件的基础上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相较于普通公路,旅游风景道对安全的要求应更高、更突出。尤其是通行旅游大客车或中巴车的风景道,以及处于山区或沿河谷等地貌复杂地区的旅游风景道。此外,在景观优美的路段设置停车区或观景台的风景道,也需要格外关注道路安全停车问题。
1.3舒适便捷原则
旅游风景道作为一种线性旅游目的地,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游人,应以旅游者的享受需求为主,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理念。针对不同人群和需求,拓展旅游服务内容,强化提升游憩功能,通过植物的配植来达到净化身心、遮荫降温等增强游人的舒适体验,增加旅途乐趣,缓解旅途疲劳。此外,便捷高效也是旅游的关键要素,合理的通行时间是出行者选择旅游地点的基础条件,保证旅游者能通畅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更方便地享受旅途。
2旅游风景道设计方法
2.1合理布局
综合考虑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服务半径和旅客数量、行为活动需求,从功能与性质、类型与特征、选址与规模、布局与间距等角度出发,分类分级灵活合理布局服务设施。通过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使风景道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带。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培养风景道沿线周边的村镇成为旅游村镇,挖掘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市场潜力,发挥村镇的旅游极核作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并提高区域环境品质。服务设施包括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平台、宾馆、餐馆、便利店、停车场、汽车租赁网点等,且应尽量靠近景观观赏性较好、与村落乡镇距离较近、交通流量较大、地形地势良好的区域。由于人们对风景道服务设施依赖性不强,因此风景道服务设施多为建设量小、移动性强的设施。为凸显风景道的景观功能,风景道应结合地形地貌、空间视角等因素多布置观景平台;为体现风景道的自然性、生态性和简约性,风景道沿线的宾馆、餐饮等设施的建设应尽可能保护自然,就地取材,如设置野炊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沿线重点旅游城市的机场、高铁站、铁路客运站、大型汽车站、重要码头等交通枢纽和重点旅游城镇游客积聚区域,合理规划布设旅游汽车租赁网点,并可在自驾车营地、旅游驿站等设置服务点。
2.2完善沿线服务设施
2.2.1服务驿站
分析国内外著名旅游景区服务驿站设置情况,驿站的设置应根据沿线城镇村庄等规划布局情况,优先考虑利用现有设施,服务周边居民,若项目沿线地处深山、峡谷、草原、荒漠等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应考虑设置必要的服务驿站,满足旅游观光休憩需求。驿站建设应尽量缩减规模,减少对原生态景色的破坏,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2.2.2露营地
分析国内外著名旅游景区露营地设置情况,露营地是适应自驾游、房车游重要的旅游容纳设施,露营地的选址、规模、数量直接决定的风景道的观景体验。露营地的选址以自然生态为前提,以原生态,山、水、林、趣等要素完备的区域,结合地形、植被等环境合理规划房车/自驾车露营区、林间木屋露营区、帐篷露营区、青少年营地等功能分区,满足游客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呵护自然的需求。露营地规模在具备国外露营地各项休闲功能的同时,扩大自驾车停车场面积,加大住宿设施的投入,在露营地设计时需预留为房车服务增加而扩容的能力。露营地数量宜因地制宜,合理选取地形条件较好的位置设置,有条件允许风景道沿线建立民营或其他形式露营地经营。
2.2.3观景停车区
观景台停车区的布设以道路两侧现状空地为基础,尽量避免征用砍伐林地,在沿线众多现状空地中选择视觉环境优美、空间尺度适宜的地块加以利用,即满足游客停车、如厕、观景的需求,形成可自由停靠的“珠链式”景观节点。
2.2.4旅游标志设计
旅游标志设计是对公路标志的补充,从材质、造型、色彩上更为生态自然,并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与长白山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高度融合,给人强烈的地域文化代入感和认同感。
2.2.5动物通道设计
设计坚持环保生态理念,杜绝道路对沿线生态系统的生硬割裂,利用道路两侧高挖方边坡架设野生动物通道,保障道路两侧林地野生动物能够顺利通行,另外部分桥梁底部及较大的涵洞也可兼具动物通道的功能。
2.3多元文化
文化是风景道的灵魂,是风景道的核心吸引力。以区域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在符合风景道总体原则和设计主题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将沿线区域的文化和风景道的功能空间、景观主题、设计形式等深度融合,通过多样的表达手法,凸显自然景观风貌、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元特性,使游客在旅途行进过程中体验自然风光并感受人文情怀。结合本地文化理念,改造风景道沿线特色民居、村庄和城镇,优化生活环境,让游客的村寨文化、村野风光、乡村习俗、地方民俗等体验风味十足。适地适树,栽植本土树种,打造识别性强且具有当地特色的或绿树成荫,或林野苍茫的风景道。设计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风景道标识系统,在细节中展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多元文化,提高游客的观赏游憩兴趣。
结语
旅游风景道的设计方法与实践对于我国道路设计和建设,对于促进交通、旅游、景观、美学、文化、历史等多领域的有机整合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在设计旅游风景道时,根据其基础现状、周边自然风貌和景点的特点,实现人工创造和自然风景的完美协调,充分发挥旅游风景道的功能,使之旅游、生态、休闲方面产生长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高儒,衷平,徐洪磊,等.试论中国国家风景道体系的构建.公路.2015(09).
[2]余青,吴必虎.风景道的规划设计———以鄂尔多斯为例.中国旅游报.2006(11).
[3]赵秦宇.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