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近年来教育体系的发展改革,大量的专家和学者都在探讨和研究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课堂的优缺。如何紧跟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命题。在长久以来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们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突破口,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尝试的实践道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教学效率 有效策略
关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不同学者、专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在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国内现今还较为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经验。但最早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可见,此理念有着很强的可研究性,对教育体系的发展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高中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高中语文的教学也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重点区域。《高万祥与人文教育》一书中明确表明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知识累积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就是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对学生情感和语言的培养,以更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推动学生的素质成长。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⑴教学方法单一、老套
高中阶段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我国学生来说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升学率、高考的压力,师生对学习的功利心较大,只注重知识的固化积累,对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没有过多关注。教师不愿对教学方式加以革新,只是沿用长久以来的传统方式,对于重要课文教师对学生自主理解的能力的考查较为薄弱,只是追求死记硬背的方式强制学生记忆;对于语文阅读,也将思考过程进行了一定限制,追求刻板答案,失去了语文阅读原本的教育价值。
⑵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学习被动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求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但在实际调查中显示,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师生之间依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在高中教育中更是如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更加信任教师。否则,哪怕是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也只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更加被疏远在学习过程中,不利于课堂一体化发展。学生因为没有对教师的喜爱和信赖,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不合理,只会让整个课堂枯燥且无聊,与过去迂腐陈旧的课堂没有区别,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消化知识点,没有办法助力高中语文课堂走向深度教学。
二、核心素养理念运用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1抓课堂实际,放刻板教材
针对高中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死板、备课模式固定陈旧,课堂灵活度不高的现象,本人认为要改变教师这一过时观念,所有教学问题都要放在课堂实际解决,以及要灵活面对课堂出现的问题,不能过于依赖课后的作业、考试等反馈机制,要在课堂上就抓好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所学内容能做到当场消化就绝不拖到下课,要求教师能加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以最简洁、生动的方式把握课堂,将备课工作认真、充分准备,对课文等内容了如指掌并且正确把握课文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才能正确传达给学生。
要把握课堂实际,其实就是要减少对教材的依赖,教材只是让我们更加明白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但在授课教学时决不能一味的依赖教材书,要把教材的内容灵活运用,做到知识点的提炼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课文也不能单单只是照着书念,在明白知识内容后,要用自己的方式让学生即使脱离课本也能够明白知识点的内涵。比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的教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除了要让学生对红楼有所认识,更要让学生明白课文背后所反映出的红楼价值,让他们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有所理解。
2.2抓自主学习,放教师带领
随着近年人们对教育体系的不断创新探讨,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这一观点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传统以来,我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认为老师是学生的命令者和管理者,老师在学生面前要有威严,导致部分教师掌握了课堂的话语权,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成长,并且给自身也造成了较大压力,不能全面对待教学工作。对于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以自身积极性来实现知识累积。比如:高中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材中《祝福》一课,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中让学生以协同合作的形式对文中各个人物形象做出赏析,比如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我”对祥林嫂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文中其他人又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作者塑造文中人物的意图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都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对经典作品的学习不断深化,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后,对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分配学生小组讨论,讨论过后每小组派出代表回答,最后将问题汇总进行讲解。小组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各自成果,对其他小组的答案有不同意见时,也可以提出意见,充分表达。比如,《寡人之于国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文章主旨,孟子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个道理在当今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用此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理解,把握课文深层含义,也减小了教师跟学生交流过程中的困难,易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习。
这样的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让他们更加认识到语文学科的趣味性。这种实实在在的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紧迫需求,最终取得的学习成果也一定大于单纯的教师讲解。
2.3抓知识运用,放多余顾虑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就决定了它必须要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语文的教学也离不开“多听”“多读”“多写”“多说”这四个方面,只有不断地实践知识,才能对所获取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明白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偏误。
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进行日常阅读,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兴趣和具体认知水平而定,阅读内容既可以是从教材延伸出去的经典著作,也可以是当代优秀作家的现代作品。阅读结束后,每天轮流让一名学生在全班面前进行朗读,这样在自己阅读的同时,也可以听到其他人的阅读内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及对文字的敏感度。还有,教师最好每周进行至少一节的习作课,但习作课的设置一定要加以创新,凸显出其本身所具有的的灵活性。减少应试教育的束缚,在作文题目的设置少尽量避开传统考试出现的题目或主题,否则重复的出现,只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写作模式,不仅没有拓宽他们的写作思维,还打击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教师可以尽量从身边入手,让学生写出生活化的饱满作文,在长期练习下学生对文字的运用掌握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结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更多的教学责任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人文性,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高中语文更是他们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切不可忽视。关于高中语文课堂的改进,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今后一定会有更多、更合理的方案出现。国内目前对核心素养学习法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运用也不够成熟,大部分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这种方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教学经验,弥补实践中的不足,坚持改进,持续发展,不单单只停留于表面形式工作,而是落到实处,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瑞芬. 深化改革,高效轻负——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 智库时代,2017(12):200+203.
[2]罗丽.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华夏教师,2018(20):65.
[3]张瑞. 以“知”育“智”——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92.